成都邛崍市前進鎮鳳凰社區18組村民龍彪今年將滿70歲,是這個農村社區的空巢老人,他的兩個女兒均已外嫁,老伴在大女兒家幫助照看外孫。對于平時愛熱鬧的龍彪來說,該社區開辦的互助養老院是個不錯的去處。
“我在鳳凰社區互助養老院生活兩年多了,這里離家近,住著方便,清潔衛生比較好,也比較熱鬧。我們每個老人可以帶上米面來這里打伙做飯,一起看電視、打牌;以前有老年人不愛衛生,入住后大家在一起互相督促,生活習慣改善了不少。”兩年多時間里,隨著入住互助養老院的老人不斷增多,龍彪逐漸適應了這里的生活。
目前,我省有不少地方都修建了農村互助養老院并投入運營,這類就在家門口的養老院運行現狀如何?能否改變農村老人的生活軌跡、增加他們的幸福感?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
A現狀 投入運營見效慢 互助養老遇瓶頸
成都市青白江清泉鎮牌坊村農村互助養老院修建于2013年,該互助養老院利用閑置場地(原云頂鄉政府辦公用房),有房屋15間,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安排了床位30張。牌坊村農村互助院交通便利,離互助院大約300米處有一所衛生站,能滿足老人最基本的就醫需求。
在這里,老人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住宿、理發、健身、看電視、洗衣、做飯等衣食住行和娛樂休閑方面的各種要求。3月30日,記者來到牌坊村農村互助養老院采訪,發現這里比以前冷清了不少。
牌坊村村支書介紹說:“現在互助養老院入住的老人不多,去年最多的時候有26個老人常住,今年目前是19個。走的幾個都是空巢老人,因為老人們的子女在外地買了商品房,一起接過去住了。以后這家互助養老院要長期開下去,30個床位隨時歡迎老人們入住。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互助養老院增加常住老人的可能性不大。”
“蒲江開辦互助養老院的情況也不是很好,見效很慢,目前我們把精力放在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這一塊,把互助養老涵蓋到社區養老里邊了。”蒲江縣民政局救災福利科科長左洪全說。
“對于成都地區做的涉農社區互助養老,我們之前在成都二三圈層做了7個點,從目前反映的情況看,應在接地氣上加強探索。”成都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而遂寧市船山區“老池鄉龍泉村互助養老幸福院”也遇到了發展瓶頸。據老池鄉民政辦相關負責人透露,這家互助養老院平時有個別留守老人在里邊常住,白天的時候老人多,但更多的老人把這里作為臨時休息的場所。
B對話 入住與離開 在養老和生活之間平衡
老池鄉牌坊村65歲留守老人全凱唯一的兒子目前在廣州打工。去年,全凱一半的時間都是在龍泉村互助養老幸福院里度過的,如今他已搬離了互助養老院。入住互助養老院有何感受?為何不愿意常住?記者與他進行了一番對話。
記者:當初為何選擇入住這家互助養老院?
全凱:我們村的養老院不同于城里的養老院,城里的包吃包住,啥子一切都包完了的,但是入住費用我們負擔不起。鄉頭這個,床位、水電氣是免費的,只有做飯是自己掏腰包。
記者:這家互助養老院配套設施如何?
全凱:在那里可以自己做飯,還可以打點牌,衛生條件也還可以。衛生院也修在附近,聽說現在弄好了,還沒派醫生過來。
記者:您現在還在互助養老院住沒有?
全凱:我去年一年,總共住了半年,現在沒在里邊啦。現在在家里農忙,種點玉米和蔬菜,還準備五月底下田插秧。
記者:為什么又不愿意常住了呢?
全凱:養老院離家遠,也沒有包吃包住,管理上,老人們平時也沒有形成像敬老院里那樣的規律性。說實話,家里住的話,還是方便點。不過,村里上了年歲的老人,或者有病的,愿意長年住在這個地方,可以相互照看。
記者:目前養老院的入住情況如何?
全凱:現在養老院總共10來個人,各有各的打算,有想在家種點莊稼的,還有一個80多歲的老人長期在那里,他勞動力沒有了,他的子女各人一家,沒怎么管他,在那里住到不感到孤獨。
記者:以后還會考慮常住那里嗎?
全凱:以后年齡再大了,還是比較愿意住在互助養老院的。我的兒媳婦去世了以后,兒子一直在廣州打工,收入很低。孫女現在我和老伴在帶,目前家庭條件差,需要在家解決生計問題。
C探索 讓互助養老接地氣分類管理聚人氣
記者從成都市民政局獲悉,所謂農村互助養老院,一般是以村為單位,整合和利用集體資產,如閑置老(舊)敬老院、校舍、辦公用房等改建而成,使其具備老年人住宿、就餐、洗滌、娛樂等基本條件,在建設方面,民政部門給予一定經費支持。農村留守老人、五保老人等在互助養老院集中居住,入住老人按照“自愿申請、自我保障、自我管理、互助服務”原則,以“打平伙”的方式生活、居住。
“農村互助養老,難點在接地氣。互助養老院在我國北方部分地區能夠很好地開展,因為那里的人口相對集中,北方一個村、一個屯就好幾千人口,開展互助養老能夠帶來很大的便利。成都在三圈層人口很分散,一個村的區域很大,做一個互助養老點是很不方便的;另外,實際上很多老人不愿意到互助養老院來,是因為觀念的問題,畢竟農村‘養兒防老’的這種觀念還很強。”成都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負責人說。
讓農村互助養老院接地氣,有什么好辦法呢?
前進鎮鳳凰社區14組村民劉輝書,獨子一家人在外地工作,是社區里的空巢老人。因為家距離互助養老院1.5里,來去比較方便,他目前跟老伴臨時住在社區互助養老院“打平伙”,“互助養老院干凈衛生,在這里不出牌錢、茶錢,我跟老伴一早一晚喜歡跑步,這里比較干凈,跑完步幾乎腳不沾泥。兒女沒在家,老年人打伙做飯,吃飯也要香點。”
據邛崍市前進鎮副鎮長劉艷介紹,鳳凰社區互助養老院同樣存在常住老人較少的情況。互助養老院2012年開始打造,在冊20個床位,目前入住老人達17名—18名,入住率較高,但常住老人不多,僅七八名。對于這樣的情況,互助養老院也在想辦法平衡這種差距,抓住機會轉型,成功地讓常住老人留下來,并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首先是按照 “常住”和“流動”的老人歸類,進行分類管理。
“常住老人每個月收取270元的伙食費,我們在互助養老院專門定了一個人,給常住的老人做飯,流動老人則是自己做飯。”劉艷說。
其次,借用各種機會,做好宣傳動員。
“不論是常住老人還是流動老人,互助養老院里人氣足了,就是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我們的社區衛生站距離互助養老院僅100米左右,方便老人就醫;養老院在社區中心位置,離家近,一般距離社區老人只有一兩公里路程,平時天氣好的時候走路就到了;村上提供免費燒水燒茶的地方,水電氣費用社區給與一定的支持。這樣下來,互助養老院剛開始都是社區里的五保戶、低保戶,后來因為感受到效果,陸續留守老人增多了,都不愿意離開了,而且將來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多。”劉艷說。
劉艷也向記者透露,目前鳳凰社區準備興建一個日間照料中心,預計互助養老院的一部分流動老人將實現分流,將來互助養老院入住更多的是常住老人。
“今后,隨著互助養老院常住老人的增多,老年人的觀念改變了,我們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目的也達到了。”劉艷說。
記 者 手 記
不僅滿足“老有所養”更要滿足“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