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
崇山是湖南湘西的一個偏僻鄉(xiāng)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武陵山脈中最險峻的一段,史傳的蠻夷之地,海拔1300多米。
山上有座學校……
這是崇山小學,周圍方圓百里的唯一學校
學校有個老校長……
黃章永其實并不算老,1983年,他回到崇山當了一名民辦教師。三年后,他被任命為崇山小學的校長。
當年的崇山小學只有幾間破茅草屋,新校長的初心很簡單,他認為學生不該在教室里一邊淋雨一邊上課,只想要一間可以遮風擋雨的學校。
他宣布:“我們要建一棟新房子,我每天為學校挑10擔石頭,教師每天2擔石頭,學生每天3塊磚。”
在人均收入不到100元的窮山村,這是一個近乎瘋狂的決定。
1986年到1992年,兩千多個日日夜夜,黃章永帶領老師和同學,終于把新校舍建成。
這是用肩膀挑出來的學校。
山里的學校和外面不同,村民們世居深山,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曾看過外面的世界。
讀書是孩子們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徑。
小小的崇山學校是夢想開始的地方。
貧窮與隔絕讓師生們可以感受到更多命運的連接與召喚。
30多年來,黃章永不允許自己的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他翻山越嶺,趟溝過渠。只為接送學生往返。
他踏雪開路,搏戰(zhàn)山洪,只為保護孩子周全。
30多年來,一個都不能少。
30多年來,一個也沒有少。
山路崎嶇,他不曾少跌倒。
他像戰(zhàn)士,戰(zhàn)士的傷疤是戰(zhàn)場上留下。
他的傷疤是山路上留下,每一個都是耀眼的獎章。
山區(qū)的留守兒童大多寄宿在學校,有的是四五歲的娃娃。
他像父親,選擇和自己的孩子們吃住在一起。
從教他們洗衣疊被開始一天的工作。
到深夜時分巡視熟睡的寢室。
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夜色下的山村學校溫柔靜謐。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然而背后……
黃章永從山下挑回的建校材料、課本、學習生活用品達30多噸。
走訪學生5000多人次,行程5萬多里。
為學生墊付學雜費2萬多元,為特困學生捐款8000余元。
每年寒暑假都擔任義務守校員,義務工作2100多天。
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幸運與歲月安好,都是有人在背后默默負重前行。
黃章永深知: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他既然選擇了在黑板前的站立,就是選擇了一種永恒的姿勢。
相比山外的孩子們,崇山小學的同學們是不幸的,他們只有最簡陋的校舍與學習用品。
他們又是幸運的,在應試教育甚囂塵上的環(huán)境里,他們的黃校長是真正的教育家。
為了支持黃章永,建輝基金會代表廣大捐助人,于2019年1月將黃章永列為致敬行善者的支持對象,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來自社會的溫暖與回饋。
攝影師:莊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