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親密
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場,但你們要真正親密
01
模范夫妻卻并不幸福?
小玲和強子是親朋好友眼里的模范夫妻。
出席任何場合都是出雙入對,無論是情人節、七夕、結婚紀念日,還是端午、中秋、春節……強子禮物紅包一樣不落。兩個人結婚三年,沒紅過臉吵過架。
就是這樣一段讓許多人羨慕的婚姻,小玲卻慢慢覺得有些窒息。
他們是相親認識的,在相處中,強子給小玲的印象一直是上進而積極的,對小玲也很好,禮物心意總是不斷。
那年小玲27歲,也是父母眼中的“大齡剩女”了,于是和強子相處半年后,在父母的催促和對家庭的向往中她結婚了。
婚后的小玲,卻不知道該感覺幸福還是不幸。結婚后的強子,逐漸把重心轉移到了事業上,工作常常忙的早出晚歸。他還特別喜歡玩游戲,不忙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電腦前。
開始的時候小玲也因為玩游戲的事說過他幾次,但是強子每次都是嘴上應承,人依舊還是坐在電腦前面。
后來小玲也不說了,強子打游戲,她就刷刷韓劇、和閨蜜聊聊天,各做各的事情,倒也“和諧”。
只是時間久了,兩個人的交流開始只剩下了“吃什么?”、“你洗碗還是我洗碗?”、“你先洗澡還是我先?”這樣“日常必須”的對話了。小玲覺得兩個人越來越不像夫妻,而像彼此的“房客”,漸漸疏離。
最終小玲覺得這并不她想要的家庭和婚姻,選擇了離婚。而在她提出離婚時,強子很詫異:“我們不是好好的嗎?”
其實,小玲和強子已經走進了婚姻的“死胡同”——假性親密關系。
02
相敬如賓未必是好事
許多人都覺得,結婚久了,都是這個樣子,湊合著過就好了。
在婚姻的框架下,彼此演好角色,卻從不親熱,感情處在游離狀態,但又沒有勇氣離開,還把這種膠著的狀態,稱為“親情”。
但這種”親情“實際上是假性親密關系,它能維持表面的和諧、甚至恩愛,但內心其實在逃避彼此,雙方不愿意坦誠,也看不見真實的彼此,更無法自愿為對方付出。
假性親密關系,讓婚姻沒了情感,只剩責任,使婚姻脆弱不堪,生活中一旦出現風險因素,可能會出現“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情況。
此外,身處假性親密的夫妻,無法給孩子健康的親密關系的示范。這讓孩子很難學會和別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直接影響孩子的婚戀觀和婚姻幸福!
沒有情感滋養的婚姻,猶如置身精神世界的沙漠,只剩彼此在無意識中被消耗和折磨,最終導致婚姻的破裂。
03
為什么我們會陷入假性親密?
這涉及到了“想要”和“需要”的關系。
通常,我們通過想要得到的東西,來滿足我們的根本需要。
比如,我想要很多的錢,因為有錢別人就會尊重我,其實我需要的是尊重;我想要對象過節送禮物給我,送禮說明他重視我,我需要的其實是重視,等等。
想要的東西往往是某些具體的事物、行為,而需要通常是體驗和感受。
有的人卻混淆了“想要”和“需要”,特別是在面對婚姻的時候。
許多人因為年紀、家人和社會壓力等等因素,想要走進一段婚姻,但是這個“想要”背后的需要,可能是自信、安全感、被認可、被尊重、歸屬感等等。
而有時,過分關注“想要”,沒有好好審視過另一半是否能滿足自己真正的“需要”,匆匆走進婚姻,就很容易造成伴侶間的假性親密關系。
04
我們能避免假性親密嗎?
想要避免婚姻中出現假性親密關系,其實最佳的時機是在婚前。
在結婚之前,首先進行自我審視,弄清自己在一段婚姻關系中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結婚對象能否滿足你的這種感受與體驗。
并且給自己和結婚對象預留足夠的相處時間,充分考慮后再步入婚姻。
那么對于已經結婚,卻身處假性親密關系的伴侶,是不是就沒救了呢?
其實不是,只是要做的事可能更多,也更復雜:
1、嘗試更有效的溝通
在婚姻中,有時候溝通常常會演變為指責、抱怨甚至爭吵,這都是不明智的,我們要學會找出對方更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想要說的話。
2、了解彼此的真正需要
建立起有效溝通之后,要通過這個橋梁,去發現彼此在婚姻關系中的根源需求,通過滿足彼此的根源需求,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
3、自我成長
婚姻關系要成長,首先處在關系中的人也要成長,如果一方在心理、情感上處于停滯,另一方就會有脫節的感受,從而失去親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