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重劇透
沒看電影且介意劇透的建議點右上角收藏
看完電影再來看呀
《少年的你》快結尾時,魏萊死了。
陳念被審訊,問:“所以被欺凌是我的罪過嗎?”
女警官說:“如果你能多相信我們成人一點……”,
是啊,如果她能...
可是這個“如果”是有前提的——
多年跟校園欺凌打交道的經驗告訴我們。
這個前提是——大人真的值得被信任。
二刷了《少年的你》后,我們想來和你聊聊,
為什么很多孩子被欺凌了,不愿意告訴成人,
以及,如何做,做些什么,可以真正支持到孩子,贏回他們的信任。
1
胡小蝶跳樓死了,陳念脫下自己的衣服幫她蓋住臉。
學生坐在教室里靜等老師來上課。
老師在教室門口公開喊:“陳念!”
老師是真的想不到——
這樣喊,會讓被叫的孩子尷尬,她可能會被嘲笑。如果已經發生了欺凌事件,她甚至可能會被報復。
所有學生都看向陳念。
警察找陳念了解胡小蝶的死因。
之后陳念的椅子上就有了一灘紅墨水,和當初胡小蝶遭遇的一樣。
上課鈴響,胡小蝶沒坐下。
老師說“沒聽見上課鈴啊?”
老師都沒好奇,沒想問問,什么原因學生會不坐下?
胡小蝶就坐進了紅墨水里。
而陳念這次沒坐下,老師走過去問:“誰干的?快高考了,還這么惡搞?要搞好同學關系。但如果真有人欺負你,你一定要告訴我。”
老師沒再追究,真的以為說一句,這事就能結束了。
老師以為這只是惡搞,都沒想去探究下,陳念為何不說話?
魏萊、羅婷、徐渺就在下學路上截住了陳念,羅婷勒住她的脖子打。
魏萊說:“你去給胡小蝶蓋衣服,我可感動了。但你去和警察叔叔聊天,我就一點都不感動了。你們到底聊了什么?”
警察是有威懾力,但也會引起欺凌者的恐慌。
因為害怕被懲罰,那就先攻擊,報復會開始啊。
警察談話能秘密進行嗎?
2
陳念的母親能保護她嗎?
自己欠了錢,躲債不能回家。追債的告示貼滿了家門口。
陳念能對母親說,“自己被威脅了,很害怕嗎?” 會不會又給做娘的添堵?
自己忍了,還得給媽媽打氣加油。
這位母親是難啊!丈夫不見了,母親真的想為女兒掙更多錢。
可是孩子扛起來的,還是她未成年的責任嗎?
陳念被推下樓梯,她知道不能再忍,告訴了警察胡小蝶被魏萊3人欺凌的事。
警察可以保護陳念嗎?
學校可以保護陳念嗎?
羅婷的家長當著老師的面踹羅婷。徐渺的家長讓徐渺下跪。
老師怎么辦?“你怎么能打孩子?”
孩子們早就知道,報告家長不過是打、罵、求饒、推諉。
不但不解決問題,還招來更多仇恨、報復,還是不要說的好。
但老師習慣的就是請家長。
然后呢?讓她們3人停學,但允許她們參加高考,還要給年輕人機會。這就算結案了。
很多人說欺凌者應該受到懲罰。
他們是受到懲罰了,學校迅速了結了這件事,班主任老師也被撤職了。
學校還加了鎖、裝了護欄。
大喇叭廣播里重復播放著學校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有事情一定要報告校方。
但學生們知道,這事不會就這樣結束的。
3人是受到了懲罰,她們自己覺得委屈覺得氣憤,沒人引導,被這樣停學放到街上,會做什么?
很多時候,孩子被認為成熟的標志就是懂事、理解大人的苦衷、不惹麻煩、接受現實中復雜的利益關系。
但大人又想讓孩子有正義感,要勇敢、要有愛。
孩子們從哪里去學會這些呢?是看到這些詞就學會了嗎?
少年時期,內在正處于黑白戰斗、尋找真理的階段,他們渴望有人能引領他們突破黑暗,他們需要精神的引領。
可是他們環顧四周,看見的是成人很辛苦地活著、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自己的面子,不愿意花時間調查了解、不愿意得罪某些人來主持正義、不愿意又找來一堆麻煩讓本已經焦頭爛額的自己更加無力,所以孩子得為成人讓路,孩子得自己學會懂事成長,這樣才能獲得贊美。
一直記得有次看高中生演戲劇,他們對著成人的那一聲吶喊——“你說為我好,不過是為你自己的面子好!”
一方面希望孩子信任成人,一方面讓他們看到的是戴著面具的成人,讓孩子如何分辨與信任?
果然陳念被堵截,還有那一筐小白鼠的威脅。
陳念還會找警察、找老師嗎?
關鍵時刻,警察沒有接電話。
她最后去找了那個被父母拋棄、在街頭混日子的小北。
這一刻起,他們用少年自己的方式面對問題。
說他們幼稚,但他們需要幫助時,誰真的能幫他們呢?
3
有一次在學校校長辦公室,我和一個男生聊他被欺凌又欺凌別人的事。
男生離開前說“老師,我可以相信你。可是我們只見一個小時,可能就再也見不到了。可是我還可以信任誰,我周圍都是虛偽的人,成人虛偽、無能。我能信任誰?你,我真的能信任嗎?你真的了解我的生活嗎?”
他離開,我站在窗口很久才離開。
還有一次,教導主任想讓我和一個總是沒朋友的孩子聊聊。
我問他:“什么時候叫他?”
他說:“現在啊。”當時正是第2節課時間。
我說:“下課吧,你現在叫她,很尷尬。”
他說:“沒事。”他就沖出去了。
和孩子聊完,孩子站在門口,停了兩秒,轉身跟我說:“老師,謝謝你。下次叫我,可以課下嗎?他們會笑我。”
后來我再去學校,在老師叫學生前,我都和老師講清楚,甚至讓他拿著摞作業本,遞給孩子,佯裝讓孩子幫忙把作業本送來辦公室。
但有時還是會碰到老師能扯著嗓子甚至用喇叭喊學生出來。
我真的想找個地洞把自己埋了。
4
圖源:光合零欺凌微課-第8堂課件 插畫by叉子
10月推出的光合零欺凌系列微課里,
我們專門安排了一節課,
解釋為什么孩子們不信任、不愿報告自己遭受了欺凌。
歸納的6點原因里,
有不相信成人能妥善處理擔心被報復的,
有心疼父母不想添麻煩的,
有不想承認也不接受自己無能的,
還有...(微課里有更詳細的解釋和示例,點擊“閱讀原文”收聽)
結果就是成人一直被蒙在鼓里,
孩子傷痕累累地長大,或直到有一天事態嚴重到不可挽回...
5
有很多人問我,我究竟如何做,才能支持到我的孩子?
影片中陳念被打傷被剝掉衣服,小北要去報復,陳念攔下他,只是頭頂著他的后背默默流淚,然后放聲痛哭,小北抓住了她的手。然后倆人安靜地聊天。
你能允許你的孩子放聲痛哭,不逼問、不責罵,只是允許他把難過、委屈、悲傷、憤怒都哭出來嗎?
你允許他在家里可以吼出來,可以摔摔東西,可以捶枕頭嗎?可以只聽他說、不勸說、不給建議嗎?
你能感受到他的感受,不評判、只是感受,去同理嗎?
孩子們的力量會在一次次的責罵中,一次次與別人的比較、控制中,一次次對成績的追逐中消失,再找回來需要點時間,還需要被允許。
女警官說“如果你能多相信我們成人……”
我想說,當你對陳念說“被拍了裸照還專心,受他們欺負,你這樣能專心嗎?”時,我也沒辦法相信你,這些沒有臟字的話中,沒有同理心。
而讓陳念專心的是小北的堅定。堅定的守護與信任。
6
前幾天,我們的微課群里,有個媽媽在分享她的經驗。
我看完很感動,她有界線、懂得捍衛孩子的尊嚴,還懂得如何用堅定、寬恕的力量讓孩子有力量,也能與孩子平等對話,令孩子自己有思考和行動的動力。
在校園欺凌中,和平守護者只占到5-7%,擴大到成人世界,是不是也是這個比例?
這位媽媽做了很好的榜樣示范。
7
圖源:11.2 欺凌交流會 @鴻芷書房 攝影by小武
11月2日,我們和一些關心校園欺凌的青年人、大學老師、精神科醫生、家長交流。
有家長說,我在微課里沒有給直接的方法,她想要直接的方法。
她的孩子用過——忍著、罵回去、打回去、討好送禮物、告訴老師,都無效。
她告訴孩子,可以打回去,出了事,媽媽都負責。但孩子知道會被報復,沒用。
我說我在微課里直接給方法,是不負責任。欺凌很復雜,要一事一議。
孩子什么狀況,他周圍的環境、文化是怎樣的,他的同學是什么狀況,老師的態度、能力,家長的狀況等等,一系列綜合因素放在一起,再來討論策略。
但做一個能被孩子信任的成人,是有跡可循的。
1
接納孩子現在的狀況,尤其是你的孩子可能與別人不同時,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和比較。
2
允許并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一定要和你的一致。
3
當你有情緒時,生氣、傷心、難過,你可以表達,而不是忍著。你允許自己生氣,孩子才能允許自己生氣,你允許自己吼出來,孩子也能允許自己吼出來。當然,你不能只是吼,你得讓孩子明白你為何吼,同時讓孩子對你的吼有心理準備。
4
允許孩子有情緒,甚至大哭。
5
你為了保護孩子所要做的言行,請先跟孩子商量,聽聽他的想法。有時候孩子知道的情況比你多,所以他才會顧慮多。
6
不要想簡單快速處理問題,不要以為道歉問題就得以解決。很多時候孩子的道歉只是為了想盡快結束事情,不想面對成人的責備。所以請學會不糾結對錯、好壞。而是能站在多方立場去了解、理解,不僅僅是為了護住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只為護自己的孩子,對方、老師就可能認為自己被敵對了,為了自保,后果可能會更嚴重。
7
減少對別人的期待,包括對老師。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天性、價值觀、思維方式不同,你所說的、你的價值觀,不是你說了,對方就能理解,對方改不改是他的權力,你只能強大你自己的內心、多些學習,也去支持你的孩子強大和提升能力。
8
請相信你的孩子,無論發生什么,都不是他的錯,只能說還有需要學習成長的部分。請千萬不要說下面這些話。
圖源:光合零欺凌微課-第1堂課件
9
請多花些時間聽孩子說話。讓他可以訴說,表達情緒,你也有機會了解學習之外的事情,哪怕每天15分鐘。
10
如果你能覺察到——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其實是大人利益的斗爭,你就知道你會害怕什么、會貪婪什么,而為此,你會如何去做——那就太好了。因為你或許可以停一下,深呼吸,給自己一點時間,重新做出選擇。當你學會對自己百分百負責時,你的孩子受傷的可能就在減少。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值得被孩子信任的成人。
最后,預告一下,光合零欺凌系列微課第一期將于今天晚上8點上線最后一堂,至此10堂課均已更新完畢,掃碼??即可收聽。
本次微課項目由銀杏基金會支持,特表感謝。
講課導師
海豚(沈旭)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兒童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身心靈療愈師
情緒平衡教練
光合行動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
開展預防校園欺凌項目8年
培訓300場,干預學校幾十所,欺凌中高危個案干預近千名
是《關系讓校園更美好——減低校園欺凌一線經驗分享報告》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