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合肥市委、合肥市志愿者協會組織3209名志愿者服務2018年合肥國際馬拉松賽)
一定的社會行為,總有一定的行為規范。當志愿服務成為一種很多人參與的社會行為時,形成和建立一定符合志愿服務本義的行為規范就顯得非常重要。相關法律、制度是規范,公益道德也是一種規范。本文著重思考和研究志愿服務領域的道德規范,倡導建立、完備和了解、遵循、發展良好的公益道德。
一、公益道德概念的正式提出
從事志愿服務組織工作的過程中,在志愿服務領域發現一些不好的現象,有極少數志愿者對自己要求不嚴,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時想不來就不來,不來也不請假等;有個別因為工作崗位而成為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的人,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時不太考慮志愿服務應該實現的效果,為了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表面化、形式化現象嚴重等。我寫文章批評過這些不好現象,呼吁志愿服務要努力實現志愿服務的本義,實現志愿服務應該實現的良好效果。
2006年至2010年,寫了一些志愿服務方面思考性文章,大多積集成《永遠的志愿者》,由黃山書社出版。2011年至2018年4月,主要是因為工作方面的原因,雖然作了約30場志愿服務方面的講座,卻沒有精力經常性地思考志愿服務理念,沒有再寫過志愿服務方面的研究性文章。在為數很少的志愿服務交流過程中,我強烈地感覺到,應該在志愿服務領域倡導一種精神、一種道德,類似于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一類的志愿服務方面的道德性規范。
我很少的思考中,一直沒有想好用什么詞來表達這種精神、這種道德。多次講座中,我也提到這種精神、這種道德,并表示自己沒有想好用什么詞表達。2013年4月,正式準備寫這方面的思考性文章,擬了初步標題,列了部分思路,卻沒有能延續下去。2018年4月15日下午,應邀在合肥藍蓮花志愿服務隊作志愿服務講座時,又提到這個問題。沒想到,現場思維活躍的志愿者們提出了“公益道德”這個詞,讓我茅塞頓開!一語驚醒夢中人啊,我興奮異常。志愿者們表示聽了我的講座有收獲,我的收獲卻更大。
于是,我正式提出“公益道德”這個概念,并由此而深入思考。
二、公益道德概念的界定
1、公益道德的適用領域。公益道德不只適用于志愿服務領域,也適用于其他公益領域。志愿服務的本質是公益,公益卻不只是志愿服務,還包括其他方面、其他社會領域。志愿服務需要注重公益道德,公益道德卻不只適用于志愿服務,一切與公益行為有關的組織、人和行為等都應該遵循公益道德。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有志愿服務的特點和規范,只適用于志愿服務領域,未必適用于其他公益領域。
2、公益道德與其他道德范疇的關系。其他道德范疇主要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等。公益道德與這些道德范疇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既有重合之處,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僅就道德主體中的個人而言,公益道德只適用于符合相關公益特征的個人,但是,作為公益主體的個人與家庭成員、單位職工、社會成員和公民個人有重合的地方,公益行為與家庭行為、職業行為、社會行為和個人行為有重合的地方,重合之處的道德性規范就是公益道德與這些道德范疇相同的地方。公益道德與這些道德范疇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公益道德與這些道德范疇的區別之處。公益道德有公益道德的獨特內容和特點,與其他道德范疇相互聯系、相對獨立。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也有志愿服務領域的獨特內容和特點,從屬于公益道德。
3、公益道德的來源和發展。公益道德來源于實踐和思考,指導實踐、啟發思考,并在不斷發展的實踐和思考中發展。社會實踐發展和思考,特別是包括志愿服務在內的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和對公益的思考,是公益道德產生的前提和根本。科學、不科學的實踐方式和認識,都會對公益道德的形成和內容產生影響。經驗和教訓,都值得總結和反思,從中感悟出更加符合邏輯、更加符合本義的道德規范。無論是1994年1月的“中國大中學生志愿者94新春熱心行動”,還是現在的志愿服務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在內心深處應該都知道有些事必須做、有些事可以做可以不做、有些事應該怎么做、有些事不能做,除了法律法規和規則、規定外,就有道德的影響和作用。這些道德,有些就屬于公益道德。公益道德有源于社會領域其他方面的實踐和思考,有源于社會公益領域其他的實踐和思考,也有源于志愿服務方面的實踐和思考。公益道德影響和指導實踐,同時,也隨著實踐的發展進步和思考的深入而不斷發展、創新。現在的志愿服務與1994年時的志愿服務相比,在服務理念、組織形式、活動方式、運營模式、發展路徑等方面要豐富得多,應該遵循的道德內容也更加清晰、豐富。公益道德還將隨著實踐和思考的發展而繼續發展。
4、公益道德與相關法律的關系。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沒必要贅述。公益道德與相關法律的關系值得說明。公益道德為相關法律的出臺提供了一部分依據;公益道德要以相關法律規定為重要依據和前提;公益道德與相關法律共同推進公益事業的發展;公益道德的發展會推動相關法律的發展;相關法律的發展也會推動公益道德的發展。目前,國家層面上,與志愿服務聯系最緊密的主要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通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1999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和國務院第175次常務會議通過、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志愿服務條例》。這些法律的出臺,不只是為志愿服務事業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也會對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的系統建立和長足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參考。
(安徽桐城情系愛心聯合會志愿者走訪了解受助學生家庭情況)
5、公益道德的存在形式。和其他道德領域存在形式一樣,公益道德主要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成文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管理規定、公益組織(機構)章程和管理規定等成文文書中具有道德性規范的內容。另一種是不成文的。公益事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沒有上升為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道德性理念、道德性觀念、道德性認識等道德性規范。
(合肥藍天救援隊志愿者向老人發送“黃手環”)
三、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的提出緣由
想提出“公益道德”所代表的涵義已久,卻沒能想到“公益道德”這個詞,只怪自己思路狹窄,只在“志愿者”、“志愿服務”等有限的范圍內思考,思考還不深入。現在正式提出“公益道德”這個概念,倡導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志愿服務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志愿服務的整體水平、進一步推動志愿服務事業更加健康、更加規范、更加迅速地發展。
1、努力使志愿服務行為和志愿服務結果更加符合志愿服務的本義。自1993年12月共青團中央正式提出“青年志愿者活動”,志愿服務從最初的青年先鋒發展到全民參與,志愿服務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國家慈善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志愿服務的組織、項目和活動豐富、活躍,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傳播文明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志愿服務的行為不符合志愿服務的本義,志愿服務的效果也沒有能夠實現志愿服務應該實現的公益性效果,表面化、形式化等現象客觀存在,影響了志愿服務的聲譽和發展。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就與缺少公益道德意識、違反公益道德規范有關。倡導良好的公益道德,會在很大程度上使志愿服務行為更加規范、有效,志愿服務結果更加符合志愿服務的本義。
(合肥廣善公益助困服務中心志愿者給鏟雪環衛工人送雨靴)
2、努力促進志愿者健康成長。志愿者是來者自愿、去者自由,但是不能隨意離開,要將承擔的工作任務完成,由于特殊原因實在無法完成的要及時交接;志愿者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傳播文明,可以有而且應該有自己個人的其他方面的想法,努力將助人與助己結合起來,在參與志愿服務、實現志愿服務效果的同時要有所收獲;志愿者要平等對待受助者,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嚴,保護他們的隱私,即使他們對自己的隱私可能不在意;志愿者要量力而行,不能嚴重超出自己的服務能力,不能嚴重影響自己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等,這些涉及志愿者的內容,既有對志愿者的要求,也有對志愿服務組織和領導志愿服務組織的機構的要求;既有法律、制度的內容,更是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的內容。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對志愿者而言,既是對志愿者服務理念、服務行為的規范,也是對涉及志愿者的組織、機構的理念、行為的規范,促進志愿者更好、更迅速地健康成長。
3、更加突出志愿服務的道德屬性。任何一種社會行為都有一定的道德屬性,志愿服務更加明確、更加強烈,對志愿服務的道德要求也就更高。志愿服務是道德實踐活動,參與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就要有更加明確的道德指向,志愿服務行為和志愿服務結果就要更加注重道德、更加追求道德價值。倡導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強調道德,可以更加突出志愿服務的道德屬性,激發和強化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的道德追求和道德自覺,使志愿服務行為更加符合道德規范、更有效地實現志愿服務應該實現的效果,影響和推動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
4、發揮相關法律、制度發揮不了的作用。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與相關法律的關系,前面已經提到。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與相關制度的關系,同樣如此。志愿服務領域的制度比法律更加豐富,全國層面上,有共青團中央2002年頒行的《中國青年志愿者注冊辦法(試行)》,到2006年11月17日頒行的《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再到2013年11月修訂的《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各地區、各志愿服務組織自己的管理辦法等更加多樣、更加豐富。志愿服務方面的法律、制度可以促進、規范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卻替代不了道德的作用和力量。而且,志愿服務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果缺少良好的公益道德支撐、支持,或者背離良好的公益道德,也會失去價值。倡導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發揮道德的作用和力量,與相關法律、制度一起,共同促進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并促進相關法律、制度的發展。
5、促進志愿服務文化建設。一種社會行為、社會現象、社會組織發展到相關程度時,就要加強文化建設,為這種社會行為、社會現象、社會組織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靈魂、核心和基礎是道德。志愿服務發展到今天,人員和組織龐大,作用和影響巨大,就必須建設和發展志愿服務文化,就必須加強志愿服務領域的道德建設。公益道德的提出、強調和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建設,是志愿服務文化建設的靈魂、核心和基礎,影響著志愿服務文化建設,并決定志愿服務文化的性質和方向。
四、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的適用主體
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適用于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主體,這種公益主體既包括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也適用于志愿服務組織專職工作人員、其他與志愿服務相關的機構和人員。
1、適用于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每個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需要堅持和遵循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不能因為志愿服務是無償服務、志愿者來者自愿去者自由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由于角色和工作責任的不同,需要遵循的公益道德的內容和要求有同有異,不能說誰更應該遵循公益道德,也不能說誰需要遵循的公益道德更重要、更嚴格,大家遵循公益道德的責任是一樣的。不同的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需要遵循的公益道德內容不一樣,在不同的發展和服務階段、不同的服務當中、與不同的服務對象交往,需要遵循的公益道德內容可能也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對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賦有宣傳的責任,在具體的志愿服務生動實踐中,也可以根據實踐和思考,豐富和發展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促進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良性發展。當然,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只能適用于涉及志愿服務相關的活動和行為,不能無限制地應用于社會領域的其他方面,也不能無限制地應用到自己的其他方面。無限制應用到自己的其他方面,不僅不符合正常邏輯,而且很可能難以做到卻強迫自己做,反而違背了志愿服務“助人助己”的本義。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可以自律,也可以評價其他的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負責人,但是不能評價與志愿服務無關的組織和個人,不能評價已經退出志愿者行列、不再擔任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且未繼續參與志愿服務的人,至少不能以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的名義評價與志愿服務無關的組織和個人。
2、適用于志愿服務組織專職工作人員。很多志愿服務組織工作人員都是兼職的,由志愿者分工負責、參與。也有一些志愿服務組織有專職工作人員,《志愿服務條例》明確“志愿服務組織可以采取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等組織形式(第八條)”,將以社會團體為主要組織形式的志愿服務組織類型擴大到社會服務機構和基金會等,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都有專職工作人員。《合肥市志愿服務條例》也將志愿服務組織由“依法登記注冊、專門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擴大到“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的機關、非營利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益性機構(第四條)”,這些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的機關、非營利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益性機構等也都有專職的工作人員。倡導但是不強求志愿服務組織專職工作人員都參加志愿者隊伍,然而,這些專職工作人員在從事與志愿服務有關的工作時,就要遵循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就要做促進志愿服務發展的事情,不做不利于志愿服務發展的事情;就要往有利于志愿服務發展的方面努力,而不能忽略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更不能違背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直接危害志愿服務本身。因為志愿服務組織專職工作人員從事志愿服務工作時,可以直接影響志愿服務本身,直接影響志愿服務的發展,即使不愿當志愿者,也要了解、遵循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
3、適用于對發展志愿服務具有法定責任的國家機關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志愿服務條例》規定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發展志愿服務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志愿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合理安排志愿服務所需資金,促進廣覆蓋、多層次、寬領域開展志愿服務(第四條)”,“國家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機構建立志愿服務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對志愿服務工作的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督促檢查和經驗推廣。國務院民政部門負責全國志愿服務行政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志愿服務行政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與志愿服務有關的工作。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等有關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應當在各自的工作范圍內做好相應的志愿服務工作(第五條)”。當中提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 “國家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機構”、“國務院民政部門”、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等有關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等具有發展志愿服務的法定責任,工作涉及到志愿服務時,這些國家機關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就要了解、遵守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不違背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
4、適用于制定志愿服務相關法律和政策時的國家機關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志愿服務方面有專門的法律、政策,也有其他法律和政策涉及到的內容。國家機關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在制定有關志愿服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時,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和政策要求的同時,也要了解和遵循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不了解、不遵循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不意味著制定出來的法律和政策就不符合志愿服務的發展規律、不意味著制定出來的法律和政策就違背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但是,確實可能存在不符合志愿服務發展規律、違背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的風險,可能存在不符合、不適應實際工作的風險。在法律和政策實施過程中,反倒可能傷害良好的志愿服務,影響志愿服務的正常發展。在法律和政策制定過程中,這種可能存在的風險應該防范。
五、“公益道德”的內容范圍和評價志愿服務領域
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包括哪些具體內容,見仁見智,沒有完全統一的標準,但是主要精神應該是一致的;如何評價公益主體是否符合公益道德的要求,標準不一,但是基本內容應該能達成共識。
1、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內容范圍。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內容,從行為許可看,可以分為四部分:鼓勵做、應當做、可以做和不能做。從法律規定看,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法律法規直接規定的相關內容,如《志愿服務條例》、《慈善法》中關于志愿服務方面的內容等;二是國家其他法律法規中關于民事行為的相關規定,如《憲法》、《刑法》、《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中涉及到的與志愿服務相關的內容;三是一些地方人大和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志愿服務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如適用于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的《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適用于合肥市的《合肥市志愿服務條例》等。從相關政策看,既有專門針對志愿服務的國家和地方政策,也包括國家和地方政策中關于志愿服務的要求和規定等。從志愿服務組織自身規定看,既包括全國性的《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中的相關內容,也包括各個志愿服務組織自身的章程、管理規定等。從不成文的道德性規范看,既包括已經形成基本共識的道德性理念、道德性觀念、道德性認識等,也包括隨著志愿服務實踐發展而發展的道德性理念、道德性觀念、道德性認識等。內容不一而足,存在形式多種多樣。
2、符合志愿服務本義的行為就是符合志愿服務公益道德的行為。也可以說,只有符合志愿服務本義的行為才是符合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的行為。志愿服務內容豐富多彩、志愿者個人想法不一、志愿服務組織形式各異、相關組織和個人對志愿服務的感情和認知有所區別等,這些方面存在不一致、不一樣的現象很正常,關鍵在于從事志愿服務或與志愿服務相關的行為時是否符合志愿服務的本義,符合的就值得尊重和褒揚,不符合的就應該提醒或批評。志愿服務的本義主要體現在本質特征、價值屬性和內涵情感等方面。在本質特征上,是否符合公益、無償和自己本份以外事項的特點;在價值屬性上,是否符合利他、利己和推進社會與人的進步的特點,在內涵情感上,是否體現出大愛、尊重和社會責任的特點等。對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的行為來說,如果是“是”,就是符合志愿服務公益道德的行為,如果是“否”,就是不符合志愿服務公益道德的行為。對于志愿服務組織專職工作人員及相關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來說,如果推動了“是”而不是“否”,就是符合志愿服務公益道德的行為;如果推動了“否”而不是“是”或者“否”多“是”少,就是不符合志愿服務公益道德的行為。
3、主觀動機不作為評價內容。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以及相關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涉及志愿服務時的主觀動機非常重要,但是不能作為評價的內容。因為,人的主觀動機是內心活動、內心想法,很難通過外在的標準精確、準確地衡量、判斷。除非有充分的依據,否則,外界很難判斷出行為主體的主觀動機到底是什么。而且,有一些志愿服務以外的主觀動機也很正常,只要不違背志愿服務的本義,不影響志愿服務的良好效果,就不能苛求,甚至有些還需要鼓勵。主觀動機只能是倡導和引導,不能作為評價的內容和依據。
4、評價的是行為和行為結果。無論是什么的動機,總要表現出一定的行為,產生出一定的結果。有什么的動機重要,有什么樣的行為和行為結果更重要。因為行為和行為結果是客觀的,可以對此進行科學的、準確的評價、判斷。對于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以及相關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來說,在涉及志愿服務時,從公益道德的角度對其評價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對于立法機關和政策制訂機關,評價的是相關法律和政策內容及其實施結果;對于相關協調、管理機關,評價的是協調行為、管理行為及其行為結果;對于志愿服務組織及其負責人、相關工作人員,評價的是組織管理行為及其結果;對于一般志愿者,評價的是志愿服務過程中的行為和行為結果。
綜上,可以將公益道德概括為社會公益領域的道德規范,是影響、參與、從事社會公益領域的機構、組織和個人在影響、參與、從事社會公益事業和活動時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可以概括為,影響、參與、從事志愿服務領域的機構、組織和個人在影響、參與、從事志愿服務事業和志愿服務活動時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的主體包括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志愿服務組織專職工作人員、對發展志愿服務具有法定責任的國家機關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制定志愿服務相關法律和政策時的國家機關及其相關工作人員等。這些機構、組織和個人要了解和體會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在影響、參與、從事志愿服務事業和志愿服務活動時,要努力遵循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讓公益實現公益,促進志愿服務理性、良性發展,推動志愿服務在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進步方面發揮出更積極、更重要的作用。
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加強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也需要道德的感召和約束。建立、完備志愿服務領域的公益道德和了解、遵循、倡導、發展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2018年10月23日完成第一稿,2018年12月1日完成第二稿)
注:原標題:《志愿服務領域“公益道德”的提出與思考》
(作者簡介:吳釗,筆名遠人,安徽肥東人,曾任合肥市志愿者協會秘書長、合肥市希望工程辦公室主任,《合肥市志愿服務條例》起草人之一,撰寫了大量志愿服務方面的研究性文章,文集《永遠的志愿者》2013年5月由黃山書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