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不需要的99%
澆灌100%的愛
得到1%的好生活
好生活的開始,是放下不需要的99%。
這幾年,有一個從設計界流行到各個領域的概念叫“Less is more”。 你會發現,那些世界上最優秀的靈魂,都在享受“少的樂趣”,追逐極簡生活帶來的更大自由。
莊子早就說過:“虛室生白”,內心空置,虛無一物,陽光才會照進來。
最著名的例子是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的衣櫥,他有許多件長得一樣的灰色短袖T恤和深灰色帽T。扎克伯格解釋道:
“我想讓我的生活盡可能變得簡單,不用為做太多決定而費神。這樣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這些重要的事情上。”
日本則是極簡主義盛行的國家。受日本禪宗文化和近年來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許多日本人開始理解到,當擁有的東西變少了,人反而較容易珍惜現有之物、反而更容易感到幸福。
37歲的日本男子佐佐木典士是一名典型的極簡主義者,他扔掉了家中98%的東西。
這是他現在的家。現在只有三件襯衫、四條褲子、四雙襪子和其它一些零散物品。
幾年前,佐佐木典士蝸居在東京的一個小房子里,是一個窮編輯,無存款,工作和生活也沒有什么長進,3坪大的房間里堆得到處都是東西,書、零食、衣服、洗浴用品……
一張圖足以說明他過去的生活狀態。
踐行極簡之后,佐佐木的不僅從窮小編逆襲成出版社副主編,還收獲了一個意外的變化:他瘦了十公斤!如今的家寬敞到可以做瑜伽和伸展操,壓力小了,人自然而然就輕松了。
還有“斷舍離”概念的創始人山下英子,她生活在東京一座普通公寓中,除了自己的家,她還有一套專門當工作室的公寓,兩室一廳,面積大概是80平米。
這就是山下英子的家,整潔、明亮。
從安迪、扎克伯格、佐佐木典士到山下英子,踐行極簡的人無不透露著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
不被過去囚禁,也不過于擔憂未來,只關注眼前的真實感受。
有意思的是,“斷舍離”這個理念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
戰國時期的荀子就說過,“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即君子是懂得掌握物品,而小人卻被外物所左右,也是在說人要放下對物品的執念。
人的精力有限,好的生活也不需要太復雜,我們真正需要的事物,可能是這個世界的1%就夠了。
極簡風流行,其實也暗合了中國宋、明時期的美學哲理:少,即是美。
那個時候的人們,做的瓷器多是素雅素樸的,一種釉色,簡潔的線條,沒有繁復的花紋或裝飾。像汝窯的水仙盆,天青的釉色好像雨過天晴的日子,寧靜又明朗。
明式家具,也被認為是極簡風格的代表。那時的椅子,看上去極其簡單,仿佛是幾根線條勾勒出的物件。可是它的簡單、優雅,會讓人想親近它們,想坐上去。
中國水墨畫里的留白,明明只有幾筆,卻勾勒出無盡想象的意境。寥寥幾筆濃墨,是天邊的遠山,那大片大片的留白就是“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物是極簡為美,生活也是。
劉禹錫寫《陋室銘》,說他那間青苔爬滿臺階的屋子,素樸的簾子只有草色來映襯,室中僅有一部琴、幾卷書經,但已足夠。
陶淵明更甚,他享受著吹著夏風,讀讀書、彈彈琴的田園生活,還說,“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糧食不需囤多,夠吃就好了。經營生活需要有止境,過了所需的就不是他所羨慕的生活了。
回想習慣了在快節奏中“急中生智”的我們,
忽略了的正是將心“止”下來的“靜能生慧”。
而真正的審美,也正是從這簡單的“止”開始。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從斷舍離到極簡主義》
喬布斯曾說:“你的時間有限,請不要為別人而活。”
同樣,你的時間有限,請不要為雜物而活。
少,就是幸福。身邊的物品越少,人生就越幸福。
因為我們再也不需要物品填滿我們的人生。
36歲的作者曾一度被繁瑣的生活困擾著,然而他接觸到“極簡主義”之后,開始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重新定義人人渴望的“幸福”。他說:“我的東西少,但每天都很幸福。”。
這本書所傳達的極簡主義理念,就是要告訴我們“減物”生活的美妙。從斷舍離到極簡主義,跟無限制的物欲保持距離,讓我們重新開始思考幸福的真諦。
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日】佐佐木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