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小朋友們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有愛無礙,與您同行”,4月28日,云霄縣正式啟動“百個殘障兒童及家庭心理輔導助殘服務項目”,這是該縣首個專門面向殘疾人的政府購買社工和志愿服務項目。項目運用個案、小組、社區工作等三大社會工作方法,為轄區112個殘障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輔導、精神慰藉、困難幫扶、康復服務、就業就學服務、社交訓練、家屬互助支持、社區康復、社會融入、社會支持、志愿者發展等專業服務,預計受益群體將達到400多人。其中殘障兒童少年112人(含重殘兒童69人),建檔立卡戶90個。
項目由云霄縣民政局主辦,縣彩虹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中央福彩公益金提供資金支持。縣教育局、殘聯等部門提供相應支持。項目將社會工作專業理念、技巧引入傳統助殘工作,整合社工機構、志愿團隊、公益組織、醫療機構、志愿者、家政公司等各類資源,以心理咨詢、家庭生活、社會融入、社會助殘理念推廣等領域為服務方向,通過彩虹社工中心的專業團隊和志愿隊伍提供心理評估、心理輔導、精神慰藉、自我增能、生涯規劃、危機干預等精準化、精細化專業服務,幫助受助者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學會積極去創造。同時整合扶殘、助困、扶智、增技等拓展服務,通過借力、抱團取暖改變殘障兒童少年及其家庭成員困境,進一步提升助殘項目的精準性、專業性和實效性。
“攜愛同行 幸福從心開始”。心理康復援助對于幫助殘疾人恢復身體功能、克服障礙,以積極、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參與社會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不可避免地給廣大殘障兒童少年特別是重殘兒童帶來大量新的心理和社會適應問題。殘障兒童少年在學習生活和就業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難遠比普通人更多,且難以得到足夠的理解和幫助,甚至常常受到厭棄與歧視,極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情緒。在這樣的困難面前,有些殘障兒童少年對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經常遭受挫折、取笑和不合宜的憐憫,缺乏安全感,容易產生自卑感,對他人有敵意,感到處處不如別人,因而會嚴重地壓抑自己的才能和創造力。在大多數重殘兒童少年背后,家庭照顧者沒有薪水,沒有假期,長期的照顧工作瑣碎、身心疲憊、有一部份照顧者在絕望悲傷下產生厭世行為。
在對殘障兒童少年采取藥物治療、系統康復訓練和提供社會保障的同時,適時向殘障兒童少年提供心理疏導是促進患者康復、重新回歸社會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云霄縣倡導的“精神扶貧”重要舉措之一。通過個案或團體心理輔導、典型案例剖析、談心談話等方法,解除或減少殘障兒童少年或其家庭成員的焦慮、抑郁、恐懼、自卑等心理障礙。建立健全殘障兒童少年及家庭的社會支持系統,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會有尊嚴”,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面對生活,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