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人參加TA人際溝通分析學國際認證培訓的畢業論文。并將其中的專業名詞做了通俗化的解釋后,發在這里,與君共享。
美麗傳說背后的生活魔咒
——從中國古代愛情傳說看“問題家庭”的腳本信息
摘要:民間傳說,以其悠遠的歷史和廣泛的流傳,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口口相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話題,以及話語系統中無意識閃現的表達,進而影響著人生腳本形成。本文以中國古代愛情傳說中的“家庭”為分析對象,從中解讀現實中的“問題家庭”的腳本信息,試圖看到愛情傳說中隱含的破壞性腳本信息正以某種方式存在于現實的“問題家庭”生活之中,構建著這些“問題家庭”的生活策略。
關鍵詞:問題家庭 腳本信息 愛情傳說
1,引言
1,1名詞解釋——
問題家庭:
本文中提到的“問題家庭”指的是情感運轉受阻、功能不良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流動阻塞無法達成良好的溝通,家庭不但不能為成員提供情感支持,助力家庭成員實現人生目標,反而成為家庭成員的精神負擔,限制了家庭成員的發展,禁錮了家庭成員的心靈;家庭受困于某種“命運”的安排,無法實現良好的目標,經常發生破壞性的事件,有家庭成員罹患精神、心理疾病或出現行為問題。
腳本信息:
“腳本”也叫人生腳本。是TA【Transactional Analysis】人際溝通分析學的重要名詞。意思是“一種無意識的人生規劃”,“一個形成于幼年、受到父母的強化、被生活事件證實并經過選擇達到高潮的人生規劃”。通俗的說,就是人在早期生活中與重要他人和環境互動過程中學會的生活策略——在“我要怎么才能生存”和“我要怎樣才能得到外界的滿意”這兩個重大問題上的策略。這些策略以一種“腳本”(類似影視劇的劇本)的形式儲存下來,影響到成年期生活中的各種情緒和行為。這種影響一般很難被當事人覺察到并加以修正。TA人際溝通分析學認為,這是人們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
“腳本信息”指的是人生腳本中隱含的某些重要信息。包括心理地位、禁止信息、驅力信息等。下文會做進一步解釋。
1,2選取的文本材料
為了解讀“問題家庭”的腳本信息,本文選取了五個最著名的中國古代愛情傳說,它們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歷代以來被大量的戲劇、音樂、美術、影視、文學作品反復描寫。它們包括:
《梁山伯與祝英臺》(簡稱《梁祝》)、《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沉香救母》。以下簡稱“五大傳說”。故事梗概見附錄。
之所以選取這五大傳說作為分析藍本,是因為它們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中國人說到愛情婚姻家庭,下意識能想到的傳說就只有這幾個;也有很好的和覆蓋面——這些故事中的內容覆蓋了愛情婚姻家庭中的各種主題。比如:相愛、結合、生子、相聚、分離、與長輩的關系、與下一代的關系、生活結局等。
1,3論文結構
本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所選取的愛情傳說中分析“問題家庭”中家庭成員的心理地位、驅力信息、早期決定、腳本過程、禁止信息等腳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對現實中“問題家庭”的生活策略進行簡單評述。起到與傳說中的“腳本”的對照作用。
2,古代愛情傳說中的腳本信息
2,1心理地位分析:
(心理地位:代表了個體對自身和他人根本價值的基本態度。分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是個象限。兒童一旦形成某種心理地位,就會按照它來構建自己的腳本。)
從這五個傳說中,我們看到“問題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別是:第一代(家長)、第二代(“問題家庭”中的兒子和兒媳婦)、第三代(孫輩)。人物結構完全符合中國復合家庭的人員結構特點。下面分別分析這三種人物的心理地位。
2,1,1第一代(家長)的心理地位分析
祝英臺的父親不顧女兒的感受強行將女兒許配給馬文才,法海處心積慮拆散白素貞和許仙,王母娘娘、二郎神、秦始皇更是專制獨裁的象征。他們冷漠、自私、自戀,一心維護的是禮法制度(天條),漠視人的權益和人的需求感受。他們的心理地位可能是“我好,你不好”。
2,1,2第二代(“問題家庭”中的兒子和兒媳婦)的心理地位分析
2,1,2,1兒媳婦的心理地位
五個傳說中的兒媳婦,關于自己她們幾乎都秉持“我不好”的心理地位。
《梁祝》中祝英臺:她愛上了梁山伯,但她只是告訴對方要把自己的九妹嫁給對方。為什么不早點告訴對方自己就是女生呢?這里隱含著“我不夠好,所以必須你來提親求婚,我才能讓你知道我愛你”的意思。所以“我不好”。
《牛郎織女》中的織女和《沉香救母》里的三圣母:她愛上丈夫的過程其實先是被一個冒失的,不尊重她的男人調戲,(洗澡時被偷走衣服以至于無法回到天庭/被寫詩戲弄),再與輕薄自己的人結婚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只有“我不好”的心理地位才“配得上”這樣不好的男人。
《白蛇傳》里的白素貞是以一個報恩者的身份愛上許仙的,報恩的意思是:從一開始我就欠你的,只有償還了你的,我才是好的。所以“我不好”。
《孟姜女哭長城》里的孟姜女從始至終是一個受害者的身份,她莫名其妙跟逃難到自己家中的男人結婚,三天后失去丈夫,再經歷千辛萬苦找到丈夫的死因,再到要求秦始皇道歉,最后跳海自殺。“我不好”的心理地位十分明確。
關于他人,這五個傳說中的女性的生命里有三種他人——家長、丈夫、孩子。
面對專制的家長時,她們的內心充滿未經表達的憤怒,對家長的做法非常不滿但無力對抗,心理地位是“你不好”;
面對的第二種人是無能的丈夫:許仙有恩、牛郎和劉向有色膽、梁山伯有同學情誼、萬喜良有難。而五位女性卻都愛上了他們,為愛情婚姻奉獻了自己,說明女性將對方視作安撫的唯一來源,秉持著“你好”的心理地位;雖然傳說中沒有描述,但她們內心對無能的丈夫很可能懷有怨恨和不滿,所以面對丈夫她們也可能秉持著“你不好”的心理地位。這是一種矛盾的態度。
面對的第三種人是將來必須有出息的孩子:中狀元的兒子、學會超級武功的兒子會來拯救母親。所以母親再多的犧牲都是值得的。面對這種人,女性的心理地位是“你好”。
2,1,2,2兒子的心理地位分析
傳說中的成年男性大多是一種無能者的角色:牛郎和劉向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沖動,做了出格的事情后卻無力承擔責任;許仙受人欺騙傷害自己的愛人;萬喜良被更強大的勢力所奴役而無力反抗;梁山伯經受不住愛人出嫁的打擊抑郁而終。一方面無力改變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人總是很壞的。他們的心理地位是“我不好,你也不好”
2,1,2,3孫輩的心理地位分析
五個傳說中那個未成年的孩子總是最重要和最不幸的人。白素貞的孩子許仕林和三圣母的孩子沉香一出生家庭就遭遇大難,父母被迫分離。心理地位可能是“我不好,你好”或者“我不好,你也不好”;稍稍長大后就被告知他肩負拯救母親,重振家庭的重任,成為家庭中最為重要的人物,所有的人都要用心照顧他們,所有的資源都要為他所用,因為他肩負重任,只有把他塑造成最強大最完美的人,生活才有希望。所以他們的心理地位可能是“我好,你不好”。《牛郎織女》中的那兩個孩子,只能呆在父親的筐子里,等著每年七月七日父親挑著他們去見母親一面。這種被動的生活狀態一直持續著,無疑透露出“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地位。
【評述】
在現實的“問題家庭”中,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五大傳說中的“心理地位”在現實中運行。
家中長輩是權威人物,他們維護整個家庭依照傳統禮法運轉,為此制定某些固化的家庭規則,不允許人違背家庭規則,他們忽略家庭成員的個性化需求和感受,打著“為你好”的幌子,越過家庭人際界限,入侵到后代的生活中去,替他們做決定,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決定行事。他們的心理地位是“我好,你不好”。
或者她們抱怨晚輩不聽話,令自己非常辛苦,抱怨晚輩沒出息,妨礙了光宗耀祖人生目標的實現。他們的心理地位是“我不好,你也不好”
“問題家庭”中的兒媳婦(女性主角)充斥著“我不好”的心理地位。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與此相關的現象:對于超過某個年齡還未成婚的女性,她們會自稱“剩女”,極度貶低自我價值;大量的女性過度重視“顏值”(這個詞語隱含的意思是:外貌是女性的價碼標簽),過度化妝和整形(這意味著“我不好”所以需要掩蓋和裝飾);中國整形美容人數從2012年的402.2萬人,遞增到2018年的830.2萬人,其中72.8%是女性,(資料來源:智研集團《2018—2024中國整形美容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更有甚者,某些大眾媒體直接將男女相親過程演繹成現場拍賣,用亮燈的方式評估女性的受歡迎程度……現實中女性對男性的態度也是傳說中一樣矛盾:一方面認為女人找個好老公就下半輩子無憂,對男性要求極高,同時又擔心自己配不上好男人。這是“你好”的心理地位;另一方面覺得男性都不可靠,“男人靠譜母豬上樹”,對男人的可靠持懷疑態度,對愛情婚姻感到恐懼。這是“你不好”的心理地位。
“問題家庭”中的成年男子,他們經常是缺席和無能為力的,被長輩和妻子依賴,同時被長輩和妻子責怪的那個人。他們的心理地位是“我不好,你也不好”
“問題家庭”中的孫輩,他們在物質和具體事務上受到最多照顧和幫助,甚至是被包辦代替,但在精神上負擔最多,被期望最多,最經常被忽略。他們的心理地位是“我好,你不好”或者“我不好,你也不好”。
2,2驅力、早期決定和腳本過程分析
從五個傳說故事中,我們尋找到大量與驅力、早期決定、腳本過程相關的信息。
2,2,1驅力分析
(驅力:是腳本中讓人“應該做某事”的內在命令。就是當人感覺到自己“不好”時,內心會發出五個命令:要完美,要堅強,要討好他人,要快,要努力試但不要真的去做。這些驅力會驅動人去做一個外界滿意的人,并因此遭遇自我的迷失。)
在五大傳說中,我們看到五種基本驅力無處不在。
家庭成員必須疏遠自己的感受,長時間忍受監禁、尋找、懲罰等惡劣情境。——“要堅強”;
或者要求自己各方面都是完美的,既需要貌美如花賢惠溫柔,又需要勇敢堅強武功高強。——“要完美”;
或者需要討好他人,去忍受原本無法忍受的規則,或去接受原本不太適合的配偶——“要討好”
還經常會做出努力想要改變生活的樣子而不真的改變命運。就算秦始皇真的道歉,生活給了孟姜女重新開始的機會,可是她最終還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命。——“要努力試”
傳說中的孫輩必須快快長大,馬上學會上乘武功或者考上狀元,變成最強大的人,才能完成家庭的使命。——“要快”
2,2,2早期決定分析:這五個傳說為“問題家庭”寫下了很多破壞性的早期決定。
(早期決定:是腳本中最初的,關于如何生存,如何獲得外界滿意的“決定”。這些決定非常適合早期的環境,有利于解決早期的困境,但不一定適用于成年后的情境。)
2,2,2,1家長的早期決定:
在這五大傳說中,家長存在的意義就是維護制度,他們得不到晚輩的尊重和愛,他們是很操心的也得不到安撫的一代人,總是要防著晚輩做不合適的事情,不得不生活在無盡的焦慮之中。最終他們會被打翻在地,遭到唾棄,并退出家庭發展的舞臺。
2,2,2,2兒媳婦的早期決定
兒媳婦的應該腳本決定多數是:必須要完美、要討好男性,要堅強才是好的。
作為早期的人生規劃,寫下了她們輸家腳本的基調,我們發現五個故事向我們透露出以下這些早期決定:她們對愛情的需求基本是無法實現的或者沒有結果的;她們走進愛情婚姻是因為她們命中注定要走進去的,或者因為她們欠了某個人的;她們的真實需求會給她們帶來無盡的苦難;走過短暫的被追求階段,或者度過短暫的婚姻生活之后,女性的生活里就不再有被呵護的感受待遇了,剩下的之后無盡的付出、苦難和犧牲,她們獲得一點點快樂之后,就要付出足夠多的犧牲,經受無盡的苦難;而苦難的生活只能等待孩子變成最強者來拯救,別無他法;
2,2,2,3兒子的早期決定
作為家庭中的男性力量,兒子的早期決定充滿了無力的味道:你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沖動,做出錯事;你一旦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會受到懲罰;你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面對生活,你什么都做不了。
2,2,2,4孫輩的早期決定
成為家庭中的第三代,對于孫輩來說是一件有壓力的事。他們的早期決定是:我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因為我,我的父母在受罪,我的生活意義就是償還;我必須快點變成最強者,才能拯救家庭;如果我無法變成最強者,那就是罪人。……
2,2,3腳本過程分析:
(腳本過程:或者叫“過程腳本”。就是回答“我的人生將如何進行”這個問題的腳本。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有六種腳本過程,分別是“除非腳本”:除非完成某事,才可能有好事發生。“之后腳本”:我遇到好事之后,就一定有壞事發生。“永不腳本”:我永遠也得不到我想要的。“總是腳本”:為什么我總是會遇到這樣的壞事。“幾乎腳本”:就差一點點我就成功了。要不是……我就不會這么慘。“沒有結果腳本”:我的人生是沒有盡頭的苦難。)
五大傳說中的家庭,有著怎樣的腳本過程呢?
“除非”腳本:織女除非到了七夕,才能見到丈夫和孩子,享受少許天倫之樂;白素貞和三圣母除非熬到她們的孩子變成最強者,她們才會得救;祝英臺除非把自己變成男的,隱瞞自己的感情才可能體驗到兩情相悅的歡愉;許仕林和沉香除非受盡苦難變成強者,才有存在的價值。
“之后”腳本:一旦真的愛上一個人,或者一旦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或者一旦去追求屬于自己的權益,一定會受到懲罰,一定會招致厄運;一旦享受短暫的歡樂,就要面臨長期的痛苦;
“永不”腳本:人永遠也得不到美好、穩定持久的愛情,誰都別想擁有;兒媳婦永遠得不到丈夫的關系呵護,一個女性在愛情婚姻里的需求永遠得不到滿足;男人永遠是指望不上的,他們無能為力;
“幾乎Ⅰ型”腳本:織女和牛郎每年只有一次短暫的會面,就必須重新分離,他們的生活重復著“差點就可以在一起”的悲劇;
“沒有結果”腳本:生活不會有什么結果。祝英臺的愛情以化蝶為結局,孟姜女跳海自殺了。
下面用一個表格看到這三種腳本信息
人物
驅力信息
早期決定
腳本過程
家長
要堅強
要完美
要努力試
生活永遠是令人操心的;
我存在的意義就是維護制度;
我不會得到尊重和愛;
我最終只會被生活淘汰掉。
除非+永不+沒有結果
兒媳婦
要努力試
要討好
要堅強
要完美
我只有犧牲自己才是好的;
快樂會讓我失去一切,招來無盡的痛苦;我將用漫長的苦難換取一點點快樂。
我根本不值得獲取好的生活;
我完成一些事情后就不值得活著了
生活中不會有真正的快樂,有的只是漫長的苦難;
我的生活沒有希望,除非我的孩子變成最強者來救我。
除非+之后+永不+幾乎Ⅰ型+沒有結果
兒子
要討好
要完美
要堅強
要努力試
我要討好別人才好,
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沖動,會做錯事情;
愛就是錯誤的,我要被懲罰;
一旦快樂,就會招來痛苦;
在生活面前,我無能為力;
我總是會把事情搞砸;
之后+永不+總是+沒有結果
孫輩
要完美
要討好
要堅強
要努力試
要快
我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因為我,我的父母在受罪,我的生活意義就是償還;我必須快點變成最強者,才能拯救家庭;如果我無法變成最強者,那就是罪人。……
除非+永不+幾乎+沒有結果
2,3禁止信息分析
(禁止信息:人生腳本中由父母的非言語行為所傳遞的負面信息。當禁止信息被啟動時,它會給人一種無以名狀的不舒適感,對人實施禁令限制人的行為。比如:當某些人想當眾發言時,內心襲來一種無法克服的緊張令他無法張口說話。)
五大傳說中的家庭,我們很容易發現常見的幾種禁止信息。
不要存在——每個人內心的需求是災難的導火索。欲望是災難的開始,愛情的渴望是災難的開始,孫輩的出生也是災難的開始。
不要做自己——女性受到嚴重歧視的世界里,女性的需求也被視作罪惡。而孫輩的人生更是不能做自己,因為他必須做那個拯救家庭的人。
不要像個孩子——任何孩子氣的需求都被視為不合時宜。
不要做——什么也不要做,特別是你想做的事不能做,一做就會有災難發生。
不要重要——人的需求不重要,禮法、家庭使命才最重要。
不要親密——短暫的親密會招來無盡的痛苦,任何親密的表達都會出事。
不要思考——不要思考和追問為什么,這是命中注定的。
不要感受——從家長到孫輩,所有的人都不要表達感受。包括身體的痛苦和精神的壓抑,都不要有。
【評述】
我們用一個典型的“問題家庭”的運轉來看看五大傳說中的破壞性腳本信息如何在現實的家庭中運行。
這個家庭一般會有一個為了掌控全局而萬分焦慮的家長,一般是女性(男性一般是隱退的)。她是以老祖宗或者老佛爺的角色出現的。她的人生是苦難重重的:早年生活在極端匱乏的環境中,受到嚴重的性別歧視,她兒童自我中的需求渴望早已被扭曲埋沒到麻木的地步,而她的控制型父母自我卻能量強大,以至于污染了成人自我。她長大后,按照別人的要求走進了婚姻家庭,并且承擔著沉重的家庭責任。她有一個只知道埋頭干活卻很少情感連接的丈夫,長期以來,她感覺自己得不到關愛和支持,漫長的生活都是自己一個人堅持過來的。久而久之,她被訓練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女人。既堅強又能干,既能忍受痛苦,又要捍衛自己的地位。同時,她感到身邊的所有人做事都不太清楚完整,不值得信賴托付,所以很多事情都要她親手操辦,以至于最后她要越過界限替兒孫做很多本該有他們自己做的事情,而令被后代失去很多發展成人自我的機會,淪為被控制的對象。久而久之,她的生活陷入到一種無限付出卻嚴重缺乏安撫的狀態。她開始抱怨生活條件惡劣,抱怨自己的男人沒有擔當,抱怨子孫沒有出息不會感恩;哀嘆自己命運多舛,哀嘆生活沒有意義……她以“一切為了后代好”為道德旗幟,將自己的艱辛和痛苦歸因為“孩子不爭氣”或者“你惹媽媽生氣”“你連累媽媽受苦”,以此讓后代感到內疚以至于不敢違拗她的意愿。這種經典的“內疚管理”對后代實施強有力的控制和規范,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倫理上的合理性,稱之為“感恩教育”。從兒子兒媳婦管理孩子的策略去觀察,我們會發現這種“管理哲學”已經滲透到家庭成員的內心,代代相傳下去。
第二個角色是兒媳婦。她也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環境中,從小就形成“我不好”的心理地位。關于婚姻愛情,她們可能被告知:男人都不靠譜。因為她的媽媽就一直跟一個不靠譜的男人生活在一起。或者照著媽媽的樣子寫下早期決定:女人的生活就是這樣的,一旦走進婚姻就不會有好的待遇——被追求時當“一段時間公主”,結婚那天當“一天女王”,結婚之后做“一輩子女仆”。她也許是被自己對愛情的渴望所裹挾,也許是被“女大當嫁”的道理推進了婚姻,一旦進入婚姻,她就開始了漫長的痛苦生活:她被要求生孩子,特別是生男孩,(只有男孩才能拯救家庭和母親)她被要求教育好孩子、做好家務、孝敬老人(不論老人是怎樣的人)、照顧好丈夫、工作要體面、要節儉、脾氣要好……很多時候她們要克制隱忍,讓自己變得很適應環境,做一個大家都認可的人。但是當負面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時,她們會突然失控,將憤怒的情緒發泄給丈夫和孩子。這一點越來越像她的媽媽或者婆婆。
當家庭需要的時候,她要犧牲自己的發展機會去成全家庭,特別是教育孩子的事情,她要做出很多奉獻:她要花大量時間監督輔導孩子學習,甚至負責孩子的學習,需要的時候她要辭掉工作當全職媽媽。長時間以來,她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無暇顧及自己的生涯發展。
最后,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生命價值寄托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報以高期待,并要求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漸漸地,她開始做成自己媽媽或婆婆那樣的女人:既包辦控制,又焦慮抱怨,既缺乏安撫,又無力給家人安撫。這個家庭的腳本初具模型了。
第三個角色是兒子。他很像自己的父親,也是一個經常缺席的人。他們從小就寫下了一些人生計劃:“我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我的成就才是重要的。”“我只有符合他們的期待,不讓長輩失望,才是好的。”“生活的目的是獲得職業、金錢方面的成就,男人參與家庭情感生活是沒出息的。”他們是被長輩、妻子和孩子依賴的人,長輩希望他支撐整個家庭,妻子期待他關愛呵護自己,孩子期待他陪伴童年教會自己很多本領;同時也是被長輩、妻子和孩子責怪的人,長輩責怪他成就太低或者不夠孝敬,妻子責怪他能力太差或者不關心自己,孩子責怪他缺席不愛自己。他們比較少參與孩子的成長,理由也是“太忙”。(因為他們是上一代“傳說”的孫輩,曾經肩負拯救母親的重任。)他們經常醉心于工作,而不參與家庭情感連接,因為他們的腳本里,情感是不重要的。外人經常觀察不到他的情緒變化,因為他大多數情況下用沉默掩蓋了各種情緒。有一些時候,他們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或者賭博、或者酗酒,或者外遇。犯下錯誤后一般都會逃避面對問題,直接將問題甩給別人,而承擔責任的,大多數是妻子和孩子。或者他們獲得的成功,成為掌握了大量資源,受人景仰的人,但情感和安全感層面依然如兒童般的脆弱,往往用強勢的控制或大量的獲取來掩飾內心的不安。當他感到生活的壓力和自身的無力時,他很可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將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且跟妻子一起開始對孩子實施各種控制,希望孩子變成最強者來拯救這個家庭。
最后一個角色是孫輩,他一出生就需要滿足很多人的期待。因為他的存在,父母經歷了苦難,特別是他的母親,為他付出很多努力,犧牲了自己的發展。所以,他虧欠母親很多,需要用自己的優秀來償還。以此為基調,寫下了他的人生腳本:“我的存在給別人帶來了痛苦,所以我要符合別人的期待,不讓他們失望,才是好的。”“我要拯救我的母親,拯救我的家庭。”于是就有了做不完的任務,學不完的本領。(似乎真的要去劈開華山,真的要考上狀元去拜倒雷峰塔一樣。)他們永遠被要求再好一點,不能因為小成就而開心,對競爭保持警覺,要做就做到最好。
除了保持學習狀態,力求優秀之外,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有人替他做好。就像一個連鞋帶都不會系的沉香,被要求提著宣花大斧去劈開華山救出媽媽。他喪失了很多發展成人自我的機會,變得只會讀書做練習、只會考試拿文憑、畢業了只會工作的人。他會越來越像他的父親,去啟動下一輪的家庭輪回,再因為一個抵御不了欲望,或者因為“到了必須的時候”而結婚,再把人生的希望寄托給自己的孩子。
到這里,“問題家庭”的腳本赫然在目了。分析到這里,我們驚悚的發現:千百年來國人口口相傳的美麗傳說,夾帶著我們這個民族對生活的深層感受和規劃,隱藏著全民族的生活魔咒。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不知不覺把自己的生活過成的五大傳說中的樣子。
后記
值得慶幸的是,新時代的陽光照亮了傳說里晦暗的天空,王母娘娘們,白素貞們,沉香們正在意識到并漸漸擺脫腳本的束縛,書寫著新的人生。
越來越多年邁的家長們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有責任,同時也能看到可以開創屬于自己的美好人生,也可以享受人生的美好,不用一切都為了下一代好了。
越來越多兒媳婦們看到自己身為獨立的女性是多么美好,她們有權利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她們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愛,去建立關系或者結束關系。她們的價值不僅僅限于教育好孩子,生活給了她們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兒子們意識到生活的目標原來并不是讓別人滿意。人活著可以用很多方式感覺到自己跟世界的聯系,并找到了自己處身世界的意義,本著對世界的熱愛和好奇,對自身的了解和開發,他們找到了自己要做的事,慢慢學會滿足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學會表達自己,學會與人連接,學會承擔責任,學會編寫自己的命運。
越來越多的孩子看到父母改變了他們自己的人生,并建構出一個溫暖寬松的環境,他們可以本著好奇去學習,而不用擔心大人們會失望,他們可以憧憬自己的未來,而不用去拯救什么人。
最后,感謝TA人際溝通分析學的的先輩們,他們以自己的睿智創造出如此精彩的理論;感謝我的老師托馬斯·歐嘉瑞先生,他以父親般的溫度讓我領略TA的豐采。
參考文獻
1,智研集團《2018—2024中國整形美容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中國產業信息網2019年3月25日
2,《今日TA:人際溝通分析新論》艾恩斯圖爾特,范恩瓊斯著,世界圖書出版社 2017.4
3,《人際溝通分析——TA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托馬斯歐嘉瑞著,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6
4,《人際溝通分析學》楊眉,托馬斯·歐嘉瑞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4
5,《人生腳本》艾瑞克伯恩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