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助老、互助養老可以使需要被照顧的老人得到應有照顧,也讓低齡老人有了發揮余熱的用武之地。”社區書記王濤介紹。
王宗梅說,她們這支社區銀發志愿者服務隊成立5年了,由最初的7人發展到現在的23人,大家都覺得找到了退休后的“樂事”。
紅光社區居民多為紅光港機廠的職工及家屬,現如今老年人群體的隊伍逐漸龐大,目前60歲及以上老年人有323人,其中有6人是獨居老人,8人為計生特殊家庭,社區老年人服務工作任務重壓力大。
社區仔細摸排老年人的生活困難和需求,
不斷摸索創新養老服務,
社區低齡老人幫扶高齡老年人的志愿服務模式
得到了居民的認可和好評。
紅光社區的“銀發志愿者服務隊”鼓勵小區低齡老人做志愿者,為轄區內老年人提供針對于其身心健康、環境衛生、文化生活等一系列溫馨服務,給予老年人更多的幫助與關懷,從而打造社區“溫馨家園”,讓他們安享幸福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銀發志愿隊”的志愿者都是身體健康,平均年齡70歲的老人,她們在堅持參加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還定期上門為小區的高齡老人們提供代購物品、打掃衛生、陪伴外出和嘮嘮家常等力所能及的幫助。
每逢過節,社區還組織銀發志愿者們舉辦各種活動讓這些老人們感受到關愛,如舉行過年包餃子、端午包粽子、中秋送月餅等活動。
最早加入志愿服務隊的吳阿姨說:“老人們什么時候最寂寞?就是過節的時候。我們年紀也不小了,最理解高齡老人,所以過節的時候去陪陪他們,讓他們開心過節。”
社區還利用現有的舞蹈隊、健身隊,讓有特長的低齡老人擔任“老師”,讓那些有興趣愛好的老人們跟隨學習。社區里退休不久的低齡老人多,不少人身懷各種特長,讓有能力、熱衷于做事情的老人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來作“老師”,發揮個人的特長,教授有相同愛好的老人,還不定期組織相關活動,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老助老、互助養老可以使需要被照顧的老人得到應有照顧,也讓低齡老人有了發揮余熱的用武之地。”社區書記王濤介紹。
志愿者們平時配合社區為老服務工作,這些低齡老人通過結對子、代買代送、陪聊天等方式,為老人提供各種便利服務和幫助,既發揮了退休后的余熱,又減輕了社區的服務壓力,破解了社區老人的空巢之困,為轄區居民開啟了養老新模式,為社區老年群體的生活增添新色彩。
來源|區融媒體中心
轉自|點軍發布
整編|宜昌點軍民政
編輯|阿園
編審|王樂平、云端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