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不好的生活習慣會誘發很多疾病,介紹6個容易誘發心臟病的習慣。
致命細節一:長期高壓,不堪重負
俗語說,壓力能產生動力,但對于心臟病友來說,壓力的累積給自己埋下了一顆“炸彈”。相關研究稱,精神壓力大的冠心病患者比精神壓力小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要大3倍。所以,在工作之余,千萬要讓自己盡量放松,緩解壓力,做到一張一弛。
致命細節二:情緒激動,大喜大悲
心腦血管疾病與情緒的關系說上幾天幾夜都說不完,情緒的異常,可能就是心梗的一個導火索。當人體在高強壓力、情緒劇烈起伏等情況下,人體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這種激素會促進動脈血管壁上的細菌生物膜裂解,導致動脈斑塊進入血液,最終易導致心臟病的發作。
致命細節三:飽食過后,血液凝結
油膩的大餐對心臟的健康有直接的影響,若胡吃海喝一番,攝入太多高脂高蛋白飲食,會壓縮血管,使血液更容易凝結。如果想用美食犒勞自己,最好合理安排大餐。每天一粒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液凝結。
致命細節四:用力排便,血流緩慢
用力排便也會導致致命心臟病的發生?沒錯!這種情況確實會發生。因為用力可以增加胸壓,減慢了血液流回心臟的速度。所以,謹記平時多吃纖維,防止體內缺水,防止過度用力排便。
致命細節五:吞云吐霧,不利于心
吸煙不只危害肺部,還對心臟有害。香煙中的有毒物質有四千多種,像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都是對人體有害的,吸煙的時候,尼古丁到達血液中,引起的必然反應就是血壓升高,血管收縮,脈搏加快。而一氧化碳吸入體內則會導致血液缺氧。
致命細節六:焦慮過度,急需減壓
在澳大利亞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急性焦慮發作與兩小時后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9.5倍之間存在著相關性。急性焦慮之所以會導致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可能是由于心率和血壓上升、血管緊縮和血栓增加,它們都是心臟病的引發因素。因此,心臟病高危患者應主動避免引發焦慮的活動,尋求解壓訓練,以控制焦慮反應。
這些心臟病的致命小細節存在于日常生活小事中,只要我們了解并盡量遠離,就能讓心臟保持健康。
心臟病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除了先天性心臟病之外,相當一部分的心臟病都是不良生活、飲食方式造成的。所以,大家務必要了解哪些習慣會危害心臟的健康。
1、饑餓減肥。
饑餓減肥會導致體重過快下降,大量蛋白質因此被消耗,肌肉組織不斷減少,造成心肌組織的衰退,誘發心力衰退;
2、過飽飲食。
進食過飽,胃壁擴張,會使肺內壓力升高,導致心臟代謝增加,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所以,每餐不宜吃的太多,大約有七八成飽就可以了;
3、拒絕脂肪。
有資料顯示,心臟病人如果拒絕攝入脂肪,死亡率比部分限制脂肪攝入者高30%左右。所以,脂肪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拒絕脂肪只導致身體正常的需要受到損害。
4、吸煙酗酒。
煙中的尼古丁不僅會導致癌癥的發生,還是導致血管硬化的罪魁禍首之一。酒可以適量喝一些。每天飲一兩杯紅葡萄酒,可以軟化血管,對心臟有一定的好處。如果過量會使心肌梗塞的危險率大大增加。
5、過度勞累
避免過度疲勞、緊張和激動生活節奏應以輕松、自然為主,防止任何導致精神過于緊張、興奮的情況發生。尤其是從事腦力勞動的冠心病患者,在一天緊張工作之余,松弛一下尤為必要。
6、過量飲水
一次喝太多的開水,給心臟帶來負擔。茶、湯、粥、汽水等飲料,會迅速增加腸容量,使胃腸脹滿,隔肌上升,胸腔容積縮小,影響心臟跳動。
想要健康的心臟,遠離心臟病威脅,必須糾正上述的六種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