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君亮)
十萬個為什么:
那么,你知道天文學家是怎樣證實河外星系的存在的嗎?一起來聽聽專家怎么說吧!
成語“天外有天”,常用以描述人的認識或能力總是有限的,而認識事物的過程卻是無限的。在天文學上,“天”可以理解為“宇宙”,天文學即研究宇宙和天體的自然科學學科。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間有三個最重要的里程碑式事件: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1785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建立第一個銀河系模型,以及1923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fā)現河外星系的存在。
在哥白尼時代,人們心目中的宇宙只限于太陽系,范圍僅為幾十天文單位,對太陽系外的恒星世界則不甚了解。赫歇爾把視野拓展到太陽系外,確認了由眾多恒星構成的銀河系的存在,尺度約10萬光年。那么,銀河系之外的宇宙又如何呢?
在赫歇爾嘗試確定銀河系結構之前,17世紀中葉,已有人注意到夜空中除了點狀的恒星外,還可看到一些外形頗不規(guī)則的云霧狀暗天體,并取名為星云。自然哲學家開始自問:“銀河是否已構成了整個宇宙?”在當時顯然沒人能給以正確的回答。
圖片來源網絡
對事物的認識總會有一個過程。1750年英國人賴特猜想,有些星云可能是銀河系般的龐大恒星系統(tǒng)。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更明確提出,銀河系外存在無數個與銀河系類似的恒星系統(tǒng)(后人稱之為河外星系或星系),并明確指出,早先發(fā)現的仙女星云就是這樣的河外星系。賴特和康德的觀念也許可稱之為天才的猜想,但并無科學證據。那時,天文學家對星云的本質缺乏了解,更不知道它們在銀河系之內,還是位于銀河系之外。
銀河系及其近鄰星系
赫歇爾試圖通過實測來尋找答案。這位科學大師認為,如果經望遠鏡的放大后,星云能分解成一顆顆恒星,那么所觀測的星云就是星系,否則,星云便是銀河系內的云團。然而,觀測結果表明,一些星云確實能被分解為恒星,但也有不少星云在望遠鏡視場內仍是模糊一團,這使赫歇爾深感迷惑不解。赫歇爾這樣的大科學家,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尚無法判斷,同時代的其他人,就更無所適從了。
實際上,赫歇爾的思路并非完全正確,因為那時的所謂“星云”包含了三類性質迥異的天體:銀河系內的氣體塵埃星云、銀河系內的星團,以及河外星系。赫歇爾的望遠鏡能分辨為恒星的“星云”,只是星團。而銀河系內的氣體塵埃星云,或者是河外星系,都是當時的望遠鏡無法分辨的。
此后的100多年內,關于“星云”的本質仍無明確的定論。1920年4月,美國科學院為此舉辦了一次“宇宙的尺度”專題辯論會。會上,持對立觀點的兩位著名天文學家柯蒂斯和沙普利各抒己見,相持不下,最終也未能得出明確的結論性意見。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測定“星云”的距離:若觀測的“星云”同我們的距離遠大于銀河系的尺度,且又可分解為恒星,河外星系的存在便可得以肯定,否則“星云”便是銀河系內的天體。
圖片來源網絡
天文學是一門觀測科學,天文學的發(fā)展史也就是它的主要觀測設備——望遠鏡的發(fā)展史。望遠鏡口徑越大,越能看到更暗的天體,分辨率也越高。為此,人們不斷追求建造更大的望遠鏡。隨著大口徑望遠鏡的面世,最終證實河外星系存在的時機歷史性地落在了哈勃的身上。
1917年,美國建成當時世界上最大的2.54米口徑反射望遠鏡。1923年10月5日,哈勃用這架望遠鏡觀測了仙女星云。在高分辨率照片上,仙女星云的外緣被分解成一顆顆恒星。哈勃在其中辨認出了一些造父變星。這些造父變星離我們的距離是可以測定的。經過仔細的核對和計算,哈勃據此推知仙女星云的距離約為100萬光年(現代結果為240萬光年)。盡管當時對銀河系尺度還未取得一致的認識,但據各種估算它的大小不會超過30萬光年。因此,仙女星云遠在銀河系之外,無疑是一個河外星系,故應更名為“仙女星系”。這一年,哈勃才34歲。
哈勃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他早年就對“星云”表現出極大興趣,做了許多細致的工作。他大膽地把“星云”分為“銀河星云”和“非銀河星云”兩類,但對自己觀點的表述頗為謹慎,還提醒別人不要輕易把“非銀河星云”理解為它們就處于銀河系之外。直到測出仙女星系的距離后,哈勃才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今天,人們已確知宇宙中存在著上千億個星系,它們是宇宙物質結構形態(tài)的基本單元。對星系的研究已成為天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星系天文學。
編輯:魯凡英
(版權所有少年兒童出版社,鼓勵任何不用于商業(yè)性質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