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籍貫上海,學歷碩士,32歲,現在新德里生活,婆家種姓婆羅門,結婚六年。
印度生活在很多中國人眼中,還是個誤會,比如擠火車、比如虐待婦女,就像很多歪果仁以為中國男人編辮子,女人穿旗袍一樣。
還有很多中國同胞,對印度文化有一定了解,會非常好奇我在新德里的生活是否像帝王家一樣。
今天就開帖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在印度這些年的真實生活和見聞,給對印度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一個了解印度的途徑。
印度這邊婚姻嫁娶一點都不自由,我在這邊看過一些比較難聽偏激的言論,比如,高種姓女嫁低種姓男,就跟嫁給豬狗一樣,比亂倫更不被社會接受等等。雖然難聽,但是是現實狀況。
看了大家的問題,發現原來這誤會比我想象中更大。
好多問題讓我覺得似曾相識,很多美國上學時的同學,會經常問我關于中國當下的一些時事問題,旅游問題,還有敏感鄭至問題。印度也遇到很多好奇的人問我關于中國的問題,但可能還是涉獵面原因,問的比較多的,多半是跟一些出名電影和新聞有關。
我介紹自己是來自中國上海,會有很多人問我怎么看不出我是農民,我會不會種田,我在中國是不是包頭巾(阿寶那個意思)。問這些問題的,不是賤民貧民,很多都是中產,但是對中國了解很有限。
關于家族和種姓的問題,是看到最多的,跟大家聊一下我們目前生活狀態。我自己是在廣東比在新德里的時間長,再次是香港。因為工作原因需要頻繁的往來這幾個地方。老公是公職,一般只有假期會跟著我跑來跑去的當旅行。我們住的地方,大都是同種姓的人,都是獨棟的房子(公公他們不跟我們住),家里不像鄉下那樣養這么多人,就是三個工人,一個男的兩個女的,沒有孩子的時候(現在有兩個,兄妹),就用一個人。
在印度出門跟在中國一樣,也是開車。在外與人交談,也沒發生過新聞里那種,得問我老公,我老公允許了我才能說話的事。我們表面上看互相尊重,但幾年相處下來他骨子已經被我調教成上海男人范兒了。
關于嫁妝,我和老公之間基本不存在什么下嫁高嫁的感覺,認識的地方連國籍都無所謂的,誰會去在意什么種姓。就像一個北京人去上海,上海人非在意他戶口是浦東的還是長寧的一樣,挺可笑的。我結婚的時候,爸媽是給了一些錢,但那是給我的,結婚以后我們的小家也是我自己管,所以我既不是嫁的不體面,也不是搭了多少金銀財寶把夫家搞定。
對了,看到大家以為印度人都很黑,也聊一下,高種姓的印度人,也有很多白的,輪廓也有些區別。生活習慣差異也很大,高種姓的人覺得吃肉不潔,從小吃素,這是我沒克服的問題,不過我目前的選擇是不克服。
孩子我也沒絕對的按高種姓那樣培養,將來會出國讀書,不想讓他們太奇怪。但是在公公家時,我們是很注意的,不會亂吃。公公也是公職,現在沒在工作了,我們會經常去看他,工人也配的足夠。
婆羅門種姓的人只占印度人口的百分之五以內,但是國家最高職能領域,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婆羅門。
有很多朋友對開掛類的新聞特別感興趣,其實我也很感興趣,不過我到印度幾年了也沒見過那樣的奇觀。雖然那不算少數現象,但是印度社會真的很有特色,貧富的差距不止體現在物質上,而是不同種類的生活完全被剝離開,所以我們接觸到、看到的幾率幾乎沒有。
曾經在香港遇到過一個印度留學生,他說最初學中文時,看過一部中國的電影,叫老光棍,當時他以為中國就是長那樣了,一幫村民沒事聽聽黃段子戲,買買新娘,跟各種鄉親們亂來。甚至還很不好意思的問我,你們老老少少一家人去聽黃段子戲,不尷尬嗎。
這些問題就像被同胞問我老公有沒有味道,陪的嫁妝夠不夠多,會不會受氣一樣。其實風馬牛不相及,能搬上銀幕的故事,很多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生活,而不是城市里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