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關村二小學生涉嫌“欺凌”事件引爆網絡。一位學生家長稱,孩子被同班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造成“重度抑郁”。 昨天(13日),中關村二小披露事情基本經過及調查情況,認為涉事的三名學生屬于正常的同學關系,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該“偶發事件”不足以認定涉事學生的行為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 雖然校方予以了否認,但事件的持續發酵無疑讓“校園欺凌”一詞再次觸動了公眾敏感的神經。校園欺凌因何愈演愈烈?如何遏制惡劣行為、還校園一方凈土? 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 《校園欺凌現象調查》
今天播出第一篇:不容忽視的隱痛
王魯青(化名)
打一下頭,然后掐脖子,給你要東西。
記者
要什么東西?
王魯青(化名)
要吃的,要錢。
說話的王魯青(化名)今年17歲,由于靦腆、老實,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經常成為其他同學欺負的對象。升入初中后,同學的欺辱和打罵不僅沒有結束,反而變本加厲。
王魯青(化名)
一個星期打兩三次,有時候好的話,你碰上他們,挨不上打。但是下一星期,肯定得挨上一次。
盡管王魯青曾向家長、學校和老師反映自己的遭遇,但并沒有得到重視。由于每天都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他因此開始厭學,成績也下降得厲害。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幀認為,校園欺凌已經影響到未成年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陸士幀:
受害者往往會消極自我認知,缺乏自信,自我的評價比同齡人會逐漸偏低。這種自信心、自尊心的影響有的時候會伴隨一生,有的嚴重的會產生自殺和報復社會的傾向。而施暴者有盲目的優越感,缺乏理智,而且脾氣越來越暴躁易怒,嚴重的會造成心理扭曲、變態,形成成年后的穩定的不良心理狀態,有的會誘發犯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的針對十省市五千多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32.5%的中小學生表示“偶爾會被欺負”,而6.1%的中小學生表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往往會按照慣常思維,認為這只是孩子們之間的“玩笑”而不以為然。
那么,到底什么是校園欺凌?它與嬉笑打鬧、惡作劇之間有沒有明顯界限?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褚宸舸認為,同學糾紛、校園欺凌、校園暴力三者是漸進的過程。
褚宸舸:
校園欺凌也叫做霸凌,它強調自覺的、故意的、重復的攻擊行為、操縱行為或排斥行為。偶發的同學之間的惡作劇、開玩笑,不是重復的、故意的、自覺的,我們一般就不認為是校園欺凌行為,就是一般的同學間的糾紛、矛盾。我們說的校園暴力通常比欺凌造成的傷害程度深,一般說違反行政法,比如治安管理處罰法,或者是刑法,或者說行為主體沒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但是實際上造成的傷害已經造成輕傷以上,或者財產比較重大的損失。
今年4月底,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曾下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通知指出,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事件,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
在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看來,通知沒有強調行為的重復性,所以涵蓋范圍更為寬泛。
佟麗華:
我贊成這種提法。因為有些即便是單次的嚴重欺凌行為,也會對受害學生造成嚴重傷害,所以我們沒有必要過于強調它的重復性。只要發生了故意的欺負其他同學的行為,給其他同學造成了傷害,根據我們的定義,都應該列入校園欺凌關注的范疇。
由于未成年人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足夠認知,不少校園欺凌事件會升級為校園暴力,甚至引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2013年到2015年,我國審結的100件校園暴力案件中,針對人身傷害的暴力占到88%之上,實際造成被害人重傷、死亡嚴重后果的高達67%。
校園欺凌和暴力,因何頻頻發生、又有什么新的特點?
今年4月23日凌晨,山西絳縣一名15歲的少年張超凡,在網吧被多名同學毆打長達4小時,最終被活活打死。據目擊者稱,張超凡被毆打的起因,是因為同學讓他買東西。
目擊者
看小孩不順眼,讓他買東西,不給人買,他沒帶錢。買不成,就被打。
據張超凡的母親說,事發前,孩子休學在家。家人一直以為,他不愿意去學校,只是因為調皮搗蛋。事發后才知道,原來張超凡在學校里就一直被欺負:
張超凡
母親:
就是堅決不去,我們根本不知道,還以為孩子調皮,不想上了。我們還挺生氣,馬上中考了,你干嗎不上學?孩子一直沒告訴,在學校被打,不敢住校。
而就在同一個月,山西稷山縣曾發生高一學生在宿舍內被11名同學毆打致死的悲劇。短短20天時間,兩個未成年人死在同學的拳腳之下,讓人震驚而惋惜。
最高法關于校園暴力刑事案件的統計報告顯示,從涉案階段看,小學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
最高法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代秋影認為,這與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密切相關。
代秋影: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由于生理發育等客觀原因,攻擊性較強,沖突事件的引發多少基于情緒而并非基于利益,加之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沒有發展出足夠的同情心和控制力,因此,校園欺凌事件和沖突的后果,特別是對受害人的心理傷害巨大。
曾有學者對在媒體上搜集到的51個校園暴力典型案例進行梳理,發現有多人參與的多達37例,且均為多個孩子毆打一個孩子,說明校園暴力有規模化的趨向。
令人意外的是,女生的施暴行為竟然占到一半。同時,校園暴力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化。除了傳統的打罵、勒索之外,還有利用QQ,微博等傳播手段進行的言語暴力,上傳受害者視頻、照片等網絡暴力。
代秋影分析:
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和監管執行不到位等原因,網吧、暴力色情網絡游戲等容易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的場所管理不善,認同、模仿和示范也是部分沖突事件和校園欺凌產生的重要原因。
相比較而言,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等群體更容易成為校園欺凌和暴力的對象。
代秋影指出:
這些在成長過程中匱乏愛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積壓了太多憤怒、仇恨和不滿,同時他們也習得了向弱勢轉移,所以會在一些微小事情的激發下變得“攻擊性”特別強,由本來的受害者變為加害者。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幀認為,校園欺凌和暴力的發生,還與懲罰機制缺位和學校教育缺失相關。
陸士幀:
首先,要盡快完善校園暴力立法和執法,明確標準、明確責任主體和追究賠償責任;其次,要把生命教育和反暴教育納入到學校的教育體系;第三,對構成校園暴力行為的人員采取矯正、感化、醫療等方式,改善其行為,預防犯罪。
央廣時評:面對校園欺凌 我們有太多無知
北京中關村二小事件近日引爆輿論,“校園欺凌”一時成為高頻詞,家長、教育界、心理學屆、法律屆紛紛加入討論,各種網帖被大量轉發,不同立場和觀點激烈碰撞。
其實,“校園欺凌”并非新聞,近年來一再進入公眾視野的許多校園暴力事件遠比中關村二小事件嚴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調查報告顯示,32.5%的中小學生表示“偶爾會被欺負”,而6.1%的中小學生則表示“經常被欺負”,比例之大令人瞠目。但是,社會對“校園欺凌”的狀況普遍缺乏清晰意識,直到“北京”、“名校”、“校園霸凌”這樣的熱詞疊加在一起,以“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這樣的標題在朋友圈流傳,公眾才開始一片嘩然。
隨著事件深入,爭論的焦點落在了,究竟什么是欺凌?什么是霸凌?如何劃分孩子之間正常的打鬧、玩笑、惡作劇與校園欺凌的界限?生理和心理受到怎樣的傷害才算被欺凌?程度又怎么劃分?面對這些問題,不僅公眾爭論不休,連專家也針鋒相對,各執一詞。無界限、無規則,又如何判是非?正是因為缺乏權威界定和普遍共識,深陷漩渦的中關村二小,無論如何回應,都會遭致一片罵聲。
分不清界限在哪里,自然更不知道如何處理。我們看到,朋友圈里家長、尤其是父親們的普遍觀點是以暴制暴,“打回去”。文明社會倡導叢林法則,反映出的恰恰是面對這一問題的束手無策。學校也普遍不知道“怎么辦”,傳統教育方式的“批評”、“教育”、“處罰”、“找家長”……,在面對二小事件這樣的復雜局面時顯然已經失效。那么,這類事件該由誰來處理,如何處理?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將專項治理納入長效防治。希望有關主管部門能盡快制定細則,引導學校、家長、社會組織共同配合、系統治理校園欺凌的“頑疾”,讓我們的孩子少一點成長的煩惱。
作者:央廣評論員 樊新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