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內斗文化盛行的中國,合肥也能算的上最不受省內待見的省會城市。很多安徽人眼里,這兩個字有著特殊的含義:“合肥”,合全省之力,肥省會一地。他們覺得為了把建國初期的一個小縣城建成省會,合肥耗盡了全省的政策、財力、大企業,拖累了全省的經濟發展機遇。
為什么是合肥?
合肥作為省會城市是由毛主席親定,在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省會城市的選擇更多的是從地理位置、軍事方面考量。合肥地處安徽的中部,東臨滁州(多山地區)、西面大別山、北接淮河、南臨長江。這樣的地理位置也一舉讓他坐實了省會城市的寶座。
首先,中國華東與華中的防衛重點從東到西分別是上海城市群,南京,徐州以及武漢。而在這之中最為重要的應該是徐州與南京,從南京到上海的戰略縱深不是很大而且城市密度極大不利于作戰而且河網密布不利于大兵團作戰,所以古人有”守江必守淮“一說。
其次從徐州出發經蚌埠,滁州到達南京對岸,形成戰略威脅,這時蚌埠就成了關鍵點,而合肥可以為蚌埠這個戰略要地提供支撐同時也能積極的鞏固沿江防線對滁州和南京形成掎角之勢。此外當威脅從南方來時安慶便成為安徽省內的戰略要地,沿江而下可取南京,此時合肥也成了北方壓制安慶和保衛安慶的據點。綜上,合肥地處中原,南北可支援,在軍事上有很高的戰略考量。
備受推崇的安慶不能作為省會也是出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安慶偏安皖西南一隅,除了水運外,交通很不方便,歷史上面是南京屏障,軍事上戰略地位遠不如合肥。而且,安慶作為省會的情況下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面積著實有限,因為北側有大龍山的阻隔南側又有天塹長江且隔江相望,平安慶作為省會的情況下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面積著實有限。其能夠成為建成區的土地用紅線框出,同比例下的可發展土地甚至不如一個廬江縣。
從建國初期的“吸血鬼”
到經濟轉型的“供血泵”
有人覺得合肥能有如今的發展是靠吸全省的血,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則過于偏激。政策導向只是省會城市“虹吸效應”的誘因,市場在省會城市的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作為省會城市,合肥在城市基礎建設、交通配置、教育資源分配、政府效率方面確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優勢,不同于長三角這種整體上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這些政策傾斜對于安徽這個經濟相對落后的省份而言優勢足夠明顯,企業和人才的匯集主要出于自主選擇的考量而非很多人所謂強拉硬推的結果。
但是不能否認,建國初期將一個只有5萬人的小縣城定成省會需要巨大的建設成本和機會成本,對于安徽這樣一個農業省來說負擔甚重。一直以來,皖江流域富甲全省,長時間內安慶、蕪湖的財政大幅用于合肥和皖北的建設,加上優勢資源出走合肥,條件較好的皖南長時間失去發展資源,使得其和原來發展程度持平的江浙相比出現了落差。
合肥未來發展隱患
作為承接長三角地區創業轉移的橋頭堡,最近幾年,合肥異軍突起。2012年,《經濟學人》發布的世界增長最快/慢都市經濟體排行榜將合肥列為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2016年上半年,合肥更是有GDP增速8.5%的亮眼表現。然而合肥在大步向前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會對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隱患。
作為近幾年發展勢頭較好的“新晉”二線城市,合肥房地產市場火熱不難理解。2016年,合肥房產均價1.2萬/平米,已經超過武漢成了中西部地區房價最高的城市。房價的合理增長可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對城市建設益處匪淺。但是對城市經濟尤其是合肥經濟發展而言,房價增長過快意味著城市發展潛力的消耗。最近幾年,很多長三角溢出產業和高科技產業落地合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合肥土地等工業城北大大低于長三角,相較江浙滬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也是高素質人才回流和中科大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雖然臨近長三角,但是一旦合肥地價房價增長超出企業家和高學歷人才的心理預期,合肥的發展優勢將喪失大半。
在全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一個地區經濟轉型能力決定了未來長時間內區域的發展前景。對安徽的省會城市而言,合理控制房價漲幅,承接長三角外溢產業和人才;激發產業轉換、互動活力,切實提高經濟轉型能力,不僅決定了合肥能飛得多高,也決定了在合肥這個火車頭帶領下的安徽16地市能走得多遠。
點擊《對安徽省16地市經濟轉型能力的測評及排名》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