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原地帶,沃野千里,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中華五千年文明,中原至少有4500年處于文明的核心和頂端位置。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2016年倒數第二天,國務院發布《關于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中原城市群涵蓋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東5個省30座城市。以河南鄭州、開封、洛陽等城市和山西晉城、安徽亳州共計14個城市為核心發展區,聯動輻射中原經濟區其他城市。
中原城市群范圍不僅包括河南全部,而且還包括山西、河北、山東、安徽個別地市。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58億人,生產總值(GDP)5.56萬億元,生產總值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位居全國第四位,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從面積上看,中原城市群屬于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群,但面積大說明發展潛力大,并不說明中原城市群在中國主要城市群當中優勢最明顯。和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相比較,中原城市群還存在巨大差距。
首先是城市發展水平較低,城市規模較小。長三角城市群中,有副省級以上城市四個,其中國家中心城市3個,全球城市1個。建成區在200萬以上城市有7個,其中上海、南京、杭州超過500萬。珠三角城市群有副省級城市3個,國家中心城市1個,全球城市2個。建成區在200萬以上城市4個。而中原城市群,沒有一個副省級以上城市,且建成區在200萬以上城市只有2個。這說明中原城市群城鎮化發展水平太低,導致優質資源無法整合行程規模優勢。
其次是城市經濟實力較低,發展持續性弱。長三角城市群26座城市中: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以上有上海、蘇州、杭州、南京(2016年),8000--10000億的有無錫、寧波,經濟總量超過5000億的有9個城市。珠三角城市群9座城市中: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有2個,5000--10000億有3個。而中原城市群經濟總量超過5000億只有鄭州一個。和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中原城市群還存在經濟體量小,產業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學規劃。發展持續性不強等問題。
第三城市產業布局不合理,地區協調不夠。長三角26座城市,尤其是江浙滬地區,城市密集度高,產業布局合理,交通、基礎等配套設施銜接程度高。發展呈現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狀態。已經具備國際一流大城市群的雛形。相比較長三角,珠三角9城市優勢更加明顯,城市發展水平高,城市功能完善,已經具備進入世界一流城市圈的條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無論在產業布局,城市配套設施銜接上都大大落后長三角和珠三角,甚至還明顯落后京津冀、成渝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圈。
當然,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發展水平低也說明中原城市群發展潛力大,提升空間高。其實在中原城市群當中,尤其是核心區的鄭州、洛陽、邯鄲、南陽、許昌、新鄉、焦作、開封、周口、平頂山等城市都具有一定發展實力,欠缺的是發展思路的轉變和發展布局的協調,而這一切除了地理資源等天然因素外,最重要的還是管理人才的缺乏。相信在未來,這些問題一定會不斷被克服,中原城市群也必將成為中國發展新的強勢增長極。
長三角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臺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國土面積21.17萬平方公里,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13.55萬億元,總人口1.5億人,分別約占全國的2.2%、20.2%、10.5%。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廣州、深圳 、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惠州、清遠、云浮、陽江、河源、汕尾共14個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區9城市以全國0.57%的土地面積、全國4.27%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占全國9.20%的地區生產總值。發展實力穩居全國第二。
本文來源于互聯網
感謝原文作者及發布媒體為此文付出的辛勞,如有版權或其他方面的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
微信編輯: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