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跪乳,慈烏反哺。”
事親以敬、尊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法律也賦予了子女贍養的義務。然而在生活中,許多人卻在觀念中存在一些誤區。
今天,小編就邀請法官,結合案例,一一解讀。
物質贍養
不能替代精神關懷
案例:1993年,小孟父母因感情不和離婚。父母離婚后,獨生女小孟一直由父親撫養,隨父親共同生活。本科畢業后,小孟赴英國攻讀碩士學位,后回國在京生活。父母離婚的20多年間,小孟與母親少有聯系,隔閡漸深。
據小孟說,她感覺和母親總是不在一個交流平臺上,母親經常發短信、打電話騷擾她,每次把她叫過去都教訓她一頓,兩人每次都談不攏,鬧得很不愉快。為此她不愿與母親見面,甚至拒絕接聽母親的電話。
母親因為贍養問題將女兒起訴至法院,要求小孟每月探望自己一次,小孟則稱與母親沒有感情,除非母親轉變自己的態度、說話方式,否則不同意見面探望,愿意以支付贍養費的方式拒絕探望。
法官釋法:法院經審理認為,小孟母親定期探視的訴訟請求,符合人情倫理,于法有據。最終,判決小孟每月探視母親一次。
成年子女有贍養年邁父母的義務,并且這種對老年人的贍養義務不僅包括物質內容,也應當包括精神內容。贍養人不僅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更應該承擔的義務是對老人精神上的慰藉,照顧老年人的特殊精神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淡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人的贍養問題往往不再是經濟上的問題,而更多的體現在精神需求方面。
贍養是法定義務
不以繼承遺產為前提
案例:李大爺的老伴兒去世后,一直獨自居住,獨生子小李雖然就住在同一個小區,但是三年多的時間都沒有看望老人,甚至李大爺生病住院都沒有探望。
保姆趙某一直照顧李大爺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照顧有加,后李大爺和趙某登記結婚。兒子小李得知此事后,因擔心老人將個人積蓄及名下房屋留給趙某,堅決反對這門婚事,甚至揚言,除非父親立遺囑將積蓄和房屋都留給自己,否則斷絕父子關系,拒絕與父親見面、拒絕履行贍養義務。
法官釋法:小李的做法違反了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也有規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子女或其他親屬不得干涉老年人離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贍養人的贍養義務不因老年人的婚姻關系變化而消除”。
老年人作為獨立的自然人,對于個人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不受子女和其他親屬的干涉,當然,這些財產更不能淪為成年子女履行贍養義務的交易品和籌碼。
贍養和繼承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關系,贍養義務的履行與繼承財產的多少是沒有必然聯系的。贍養義務是法定的義務,子女不能以其他條件作為自己履行義務的附屬條件。子女應該更加關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讓他們達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富足,努力形成良好溫馨的家庭生活氛圍,真正做到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生子女的贍養義務不以父母撫養為前提
形成撫養關系的繼子女與生子女負有同等義務
案例:1980年,牛某與前夫張某結婚,生育了一子一女,后牛某與丈夫發生家庭矛盾,撇下年幼的子女離家出走,一兒一女由前夫一人撫養成人。1982年,牛某與劉某再婚,婚后與劉某及劉某的子女共同生活。之后,牛某與劉某也因感情不合經法院調解離婚。
2012年,獨自生活的牛某以繼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為由提起訴訟,經法院調解,繼子女每月支付其贍養費800元。2015年,牛某再次以贍養為由提起訴訟,要求親生子女和繼子女履行贍養義務。
法官釋法:繼子女對繼父母是否負有贍養義務?贍養義務具有人身專屬性,因為血緣關系,生子女對生父母有法定的贍養義務,同樣,如果繼父母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與繼子女形成撫養關系,即一種擬制的血親關系,則繼子女即對繼父母負有贍養義務。
生子女、繼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形成時間和原因不同,但上述兩項義務的存在不因父母或繼父母婚姻關系的改變而改變,亦不因血緣關系的遠近而區分義務的多少。因此,不能片面要求生子女或繼子女承擔贍養義務,也不能以獲得的撫養多寡來決定贍養義務的大小。在確定生子女、繼子女贍養義務時,應從其自身應承擔的義務出發,堅持合法、合情的原則,共同平等地承擔贍養責任,合理有效地解決矛盾糾紛。
作為母親,牛某因家庭矛盾離家出走,對親生子女未盡撫養義務,同時繼子女對其已經履行了部分贍養義務。這種情況下,未受撫養的親生子女是否有義務承擔贍養責任呢?
贍養是因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所形成的法定權利義務,指子女對父母在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我國多部法律都明確規定子女應對父母履行贍養義務,同時這也是公民對家庭和社會應盡的責任。我國《婚姻法》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父母對子女的撫養固然是父母的應盡義務,但子女履行的贍養義務卻不以父母履行撫養義務為前提。贍養父母既是一項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是我國傳統倫理道義的一種要求,被贍養人有過錯、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等任何理由、任何條件都不能成為拒絕履行贍養義務的理由。這體現出我國法律對老年人這一群體的特殊保護。
子女間達成的免除贍養義務及
分割父母財產的協議無效
案例:76歲的劉老太和張老漢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三個子女就兩位老人的贍養問題達成協議:大兒子將母親接到自己家中共同生活,照顧母親生活起居;二兒子贍養父親直至去世;女兒由于外嫁,離得比較遠,對其贍養義務在協議中沒有明確約定。同時,三人在協議中一并對父母的財產進行了處理,協商將老人的一套兩居室歸大兒子所有,一套一居室歸二兒子所有。
張老漢去世后,劉老太將子女三人訴至法院,要求每人每月給付贍養費800元。二兒子以已經履行協議約定的贍養父親的義務為由主張少承擔贍養母親的義務,女兒以自己已經出嫁,協議中未約定其贍養義務,亦未分得財產為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
法官釋法: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0條規定:“經老年人同意,贍養人之間可以就履行贍養義務簽訂協議。贍養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和老年人的意愿”。法律允許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子女之間達成分工贍養的協議,但是這種協議不能違反法律、違背老年人的意愿。
贍養義務是法定義務,不因協議約定而免除,贍養協議的約定不具有對抗法定義務的效力。故盡管贍養協議未明確女兒的贍養義務,但是女兒仍負有贍養母親的法定義務。協議約定母親由大兒子贍養也不能當然地免除其他子女對母親的法定的贍養義務。
三人在贍養協議中達成的關于父母財產的分割協議是否有效呢?本案中,子女處理父母的財產,并未經過父母同意,擅自處分老人房產的協議應屬無效。
親情的延續,需要以真心換真心,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功利。作為晚輩,子女應感念父母的恩情,通過盡心的贍養回報養育之恩。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