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小2 · 主 播| 茶茶
:《下雨聲》《夜的鋼琴曲4》
點擊閱讀原文,完成今日早讀打卡
早讀
親愛的書友們,周五早安!
這周我們一起共讀的是臺灣當代知名作家張德芬的代表作之一《遇見未知的自己》,今天是十一長假的最后一天,也是這本書共讀的最后一天,讓我們一起祝福主人公若菱可以最終完成身心靈的修行,實現心靈上的破繭成蝶吧!
今早我們要一起完成的閱讀內容是本書第二十九章到三十三章即174-207頁,揭開同心圓中“身份認同”的秘密。
請帶著以下問題完成今天的早讀,并記得在共讀群里跟書友們討論哦~
1、當你和別人初次見面時,你如何自我介紹呢?
2、你對自己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樣的?
3、你相信“心想事成”嗎?
1. 身份認同的探索
若菱決定要臣服于志明背叛和離婚的事實了,她再次找到了老人。
若菱告訴老人,雖然她已經臣服了現實,但是她并不快樂。老人沉默了一段時間,然后開口:“你已經做到了第一個層面的臣服,就是接受事實,現在要做的是第二個層面的臣服了——臣服于你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緒,不要與它抗爭。”
老人溫柔地看看若菱,“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像你現在的悲傷、低落,我們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所以我們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
“首先,你的自我察覺就會帶來覺知之光。其次,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時光。而喜悅是發自內心的,并不是因為外在的因素而快樂。”老人建議若菱去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喜悅的事情去做。
于是,若菱發現自從結婚、工作后,她幾乎沒有真正喜悅過,她的快樂僅限于拿到獎金或是看場電影,又或是與老友聚會等等。事實上,若菱的感受與中國大多數已婚女性是一樣的。結婚前,洗剪吹、美容、逛街、健身……女人們樣樣不落;結婚后,女人因為忙于家務,照顧家人,漸漸失去了自我,甚至連從前的愛好也被掃蕩得一干二凈。于是,大多數女性常常在婚姻中感覺很失落,她們常常覺得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她們常常感覺委屈和被冷落。顯然,這已經不是若菱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聽從了老人的建議,若菱開始思考如何重新拾起曾經丟失的喜悅,她打算有空去練習舞蹈,或者去孤兒院看看孩子們。
“定靜是我們對治紛亂思想和負面情緒的最有效的‘工具’,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建立覺知,提升你對事物以及自我的覺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時,我們身體如若不動,情緒、思想都在嚴密的監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暫的相聚。雖然短暫,你已經接近生命的源頭了;也許不能暢飲,但是你多少可以沾染到那濕潤的水汽。”老人解釋,“定靜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的。不過在過程當中,你會愈來愈感受到來自真我的那些特質:愛、喜悅、和平。”
接下來,老人開始傳授若菱關于同心圓最外層的一圈即身份認同的內容。
“大部分自我身份的認同是開始于青少年期,那個時候,發型、朋友、跟不跟得上流行,是你自我認同的一個標桿。現在的孩子,可能還加上手機、名牌吧!拿了最新款的手機,自我感覺就不同了。穿上名牌服飾,背也挺得比較直。”老人搖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沒有告訴孩子們,他們真正是誰,也沒有教他們如何從內在吸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認同和肯定。”
“你看,”老人指著外面的圈圈說,“愈向外抓取,我們就離我們的中心,也就是‘真我’愈來愈遠了。這就回答你最早的時候,曾經問過的問題:為什么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快樂,但是真正幸福快樂的人卻這么少?”
老人進一步地說:“小我不但向外抓取,而且它也進而和它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認同。”
老人看看若菱,然后在身份認同的這一圈加上了“覺察”兩個字。他指示若菱:“你回去好好體會這個破解身份認同的秘訣吧!”
為了能讓若菱更加深刻地理解身份認同,老人把另一個著名的企業家介紹給了若菱。這位成功人士為若菱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告訴若菱每個人所謂的身份其實都是虛無的,都是假象,只有建立覺察的能力才能夠突破身份認同的障礙。
2. 關于心想事成
若菱收獲了不少,這一次她見到老人,情緒非常好,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最近的所見所聞。而對于若菱的改變,老人也非常滿意,他開始傳授若菱關于心想事成的秘密。
是的,“心想事成”的確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相比之前學習的內容,這一部分似乎輕松了不少。而且,人們總是一提到心想事成,就有一種好事情即將發生的期盼,所以人們習慣于把這個詞用在祝福語中。
老人告訴若菱,心想事成的第一個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是命中注定該是你的,或是與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的層面,破除人生的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否則心想事成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在這里,關于“命中注定”顯然有些唯心主義的色彩,很多唯物主義者可能對此不屑一顧,甚至開始質疑老人的觀點。我們暫且不討論老人的出處,我們只需要聽聽作者究竟希望讀者從中得到什么收獲。
“記得嗎?我們可以透過聯結、臣服、定靜、覺察等功夫,在那些圓圈中破解出一條路,與我們的真我相通的。另外,你記得吸引力定律嗎?”老人笑著問。
“記得,因為所有事情都是能量的振動,兩個相同振動頻率的東西會互相吸引。”若菱說。
“很好,”老人很滿意,“所以,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那種能量的振動頻率,然后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東西。”
“那什么叫做‘真心想要’?”若菱問。
“問得真好!”老人由衷地贊美,“那就是不僅僅在思想層面而已,你必須打心眼里渴望這個東西,每次想的時候,都會到了渾然忘我的境界。而且最有威力的是,讓自己隨時隨地都處在你已經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之后的感受。而且視覺的觀想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每天都在腦海里面演練你已經擁有你要的東西的畫面,細節愈清楚愈好。這樣去觀想并且去經歷那種感受,讓你每個細胞都充滿信心地在召喚它想要的東西……”
但是,雖然老人傳授了若菱關于心想事成的方法,但是若菱終究還是要面對殘酷的現實。第二天,若菱到了單位,卻被告知可能要失業了!
這對于事業心極強的若菱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事實。于是,她又一次去找老人。但是,因為接受了老人這么久的授課,若菱內心已經有了應對壞情緒的方法。在她去找老人的路上,嘗試著臣服眼前的事實,于是,當她真正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反而內心已經釋然了。
于是,在老人的指引下,若菱決定面對現實,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了新的規劃,就是去做一份能夠發揮所長去幫助別人的工作。
3. 化繭成蝶的喜悅
第33章也就是本書2016年再版前的最后一章,講述了若菱最后的結局。
當若菱跟隨著老人完成了身心靈的修行之后,一切困境竟然發生了翻盤式地扭轉。這也許也是作者希望若菱可以有個完美的結局而故意設定的吧!畢竟,若菱才貌雙全又聰穎進取,沒有人舍得這樣的美女子總是備受厄運的折磨。
最后,若菱并沒有失業,反而被升職了。而與志明,若菱顯然是勝利的一方,志明主動向她道歉,請求復合……但是,當收獲了喜悅的若菱再一次去找老人的時候,卻發現除了老人留下的一張紙條,那里早已人去樓空了。
于是,老人終究還是個迷,沒有人知道他從哪里來,最終要到哪里去……
而紙條,應該說是整本書的畫龍點睛之筆,作者以老人的語氣告訴所有的讀者們如何從身心靈修煉自己。簡單地說,就是要保持一顆樂觀、包容、豁達的心去面對一切。
而當多年之后,一個陌生的女孩找到若菱尋求幫助的時候,其實也是作者想告訴所有已經完成身心靈修行的人們,要學會樂于幫助他人,把自己所悟的真理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那么,親愛的書友們,這部分內容到這里,我們就分享完畢了!今晚,我們將完成本書的最后三章的內容。晚上不見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