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明憲宗朱見深可能鮮為人知,不過提到憲宗專寵萬貴妃,而且兩人是典型的姐弟戀的故事倒是讓不少人津津樂道,萬貴妃受寵到什么程度呢?獨霸憲宗,謀殺妃嬪,傷害皇嗣,哪條都足以致人死地。然而憲宗卻一味忍讓包容,幾近無后嗣,幸而有太后庇佑,皇子才得以保全。
因萬貴妃獨得皇帝恩寵,憲宗第一子便出自萬貴妃,然而此子福薄,沒過多久便夭折了。宮中妃嬪都知道母憑子貴的道理,萬貴妃便獨霸憲宗,可謂是“六宮希得進御”。明朝文人沈德符也在《萬歷野獲編》中對萬貴妃所受的恩寵感慨道:''自古妃嬪承恩最晚、而最專最久者,未有如此。''另外,有史料記載,年僅18歲的憲宗大婚不久,就撇下年輕貌美、才華橫溢的吳皇后,夜夜就寢于萬貞兒所住的寧貞宮,這也足以說明萬貞兒在憲宗心中的地位。
不過,萬貴妃雖獨受恩寵,可畢竟比皇帝年長幾近二十歲,年近四十的她再無能力孕育子嗣。萬貴妃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便不斷使用各種手段謀害皇嗣。萬貴妃手段毒辣,以至“后宮有娠者皆治使墮”。好不容易有妃嬪誕下皇子,萬貴妃也要想方設法毒害致死。后宮人人自危,致使明憲宗幾乎要絕后。即便萬貴妃胡作非為,憲宗非但不處置責罰她,而且還容忍萬貴妃的種種劣跡。百般忍讓的結果是憲宗年近三十依舊膝下無子。老將至而無子的苦惱隨著憲宗年紀見長而加深,況且歷代立太子都關乎社稷大業。已有多位臣子進諫望憲宗能雨露均沾,多得子嗣,以安民心。
然而雖然憲宗有心如此,卻總不如愿。憲宗雖明白萬貴妃的種種劣跡,卻又念在往日深厚的情分上不去處理。宦官張敏見到憲宗如此哀傷又身處兩難之地,于心不忍,便向其透露:萬歲已有子也……皇子潛養西內,今已六歲矣,匿不敢聞。聞此消息,憲宗又驚又喜,隨即驗明正身,果真是根正苗紅,憲宗大喜過望,各種問題也迎刃而解。后來得知原來是皇子的生母紀氏擔心孩子遭到萬貴妃的迫害,遂隱瞞皇子出生,并將其藏匿六年之久。萬貴妃得知此事,頗為憤懣。自恃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她無法容忍別的女人誕下皇嗣,尤其是皇長子。《明史》記載:紀淑妃之死,實妃(萬貴妃)為之。張敏亦因怕其報復,吞金而死。由此可知,萬貴妃手段之毒辣。
憲宗即刻便立皇長子為太子,這便是后來的孝宗。其實,孝宗是第二位太子,第一位悼恭太子朱祐極也是死于萬貴妃之手。為了防止太子再次遭其毒害,憲宗生母周太后也無法對之前萬貴妃傷害皇嗣的劣跡置身事外,經苦思冥想后對憲宗說:“以兒付我”。于是太子由東宮遷至太后所居住的仁壽宮,遂祖孫二人住在一起。周太后為保太子周全,太子的飲食起居等皆由心腹之人負責,自己也事必躬親。在周太后事無巨細的照料下,太子健康成長。萬貴妃心中焦灼,便邀太子前來做客。周太后早已看穿其伎倆,知道這是鴻門宴,不赴約則是目無尊長,對貴妃不敬,赴約則可能有去無回,便只能提前囑咐太子不可食一物,太子也謹言慎行,提高警惕,這倒讓萬貴妃無計可施。
萬貴妃也知道自己回天乏術,無力阻止憲宗寵幸其他妃嬪,況且前朝眾位大臣對自己的所做所為也頗有微詞,上奏萬貴妃恃寵而驕,目無綱紀,置社稷江山于不顧,不識大體等等。逐漸地就不再橫加干涉,迫害有孕的妃嬪。“久之,帝后宮生子漸多”。憲宗兒女滿堂,其樂融融,再也沒有子嗣稀缺的苦惱。這理應歸功于周太后盡心盡力照顧皇嗣。周太后細心周到的照顧也讓明孝宗萬般感恩。孝宗尊祖母為太皇太后,事太后至孝,五日一朝,燕享必親。太后意所欲,惟恐不歡。由此可知孝宗之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