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里看到一段研究,大受震撼,忍不住摘錄如下:
英國的赫特福特郡(Hertfordshire)從1911年開始為每一個新生兒量體重,巴克教授找到過去的數據,對照新生兒后來的健康狀況。
他發現新生兒的體重愈輕,成年之后(甚至七十歲后)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就愈高。
這關聯真是出人意料!
新生兒體重輕的原因可能是出生前營養不良,但為什么營養不良的胎兒長大成人、經過數十年后,會變成容易罹患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前期等代謝癥候群的成年人呢?
營養不良的胎兒必須做出抉擇:
我要保護哪些器官?胎兒會允許所有的器官都營養不良?還是犧牲部分器官來保護其他器官?
營養不良的胎兒顯然會選擇保護大腦(這樣的反應跟成年人幾無差異。成年哺乳動物挨餓時,大腦之外的大部分器官都會萎縮;雄性小鼠除了大腦,還會保護睪丸)。
因此營養不足的時候,胎兒會犧牲大腦以外的器官,于是成年后身材瘦小。
為達此目的,胎兒會引導肌肉與其他主要器官產生胰島素抗性,借此抑制葡萄糖的吸收,把葡萄糖保留給大腦。
胎兒發育出代謝癥候群形態的代謝系統之后,顯然會維持一輩子。
因此,胰島素抗性、代謝癥候群、心臟病發作、中風、第二型糖尿病與高血壓,都源自母體營養不良(貧窮)所導致的胎兒營養不良。
貧窮依然普遍存在,所以全球十大死因仍與貧窮息息相關,例如腹瀉、艾滋病與道路意外等。
但是也包括代謝癥候群引發的疾病,即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與高血壓。
出人意表的是,這些疾病并非后天代謝癥候群的富人所獨享。
——摘自[英]泰倫斯?基利《我不吃早餐》
??
我不照亮誰,我只反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