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順其自然”,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什么才是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的真正含義是什么?莊子說,外物不可必,對于外在的環境,外在的一切,我們都不可以執著,都不可以強求。
龍逢誅,比干戮,桀紂王,這些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強求外在的環境服從自己的意志,服從自己的愿望,結果都是以本身的失敗而告終。讀到這里,我們可能認為,莊子是在教我們要服從外在的環境,不要與外在環境抗爭。這種理解對不對?
莊子接下來又舉了兩個人的例子,從反面來告訴我們真正的順其自然,并不是逆來順受。他說,孝己憂,曾參悲,孝己是殷高宗的兒子,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而且是個大孝子,但是仍然不斷的遭受到后母的虐待,最后郁悶而死。
曾子對父母那可是伺候的無微不至,然而他仍然得不到來自父母的基本尊重和認可,直到他父母去世了很多年,他想起來這個事情,仍然是淚眼婆娑,始終放不下這件事情。
莊子通過龍逢誅,比干戮,桀紂王,告訴我們,一方面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與外界;另一方面,這種順其自然,絕不是逆來順受,道法自然也好,順其自然也罷。這個“自然”的本身含義是什么,不是我們今天講的大自然,不是指的這些山川河流,動植物。自然的含義是“本來就是這樣的”,是這個意思,只有理解了“自然”這兩個字,我們才能夠理解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的真正含義。
對于外在的環境,應該是內合于心,外應于物,一切都要回到那個本心上去。回到那個本心上去,才能夠感應外物,才能夠影響外物。
這就存在一個順應萬物,還是境由心轉的問題,到底是我們順應外物還是境由心轉。比如說動物自然的遷徙,這種行為,它就是順其自然,順應季節的變化,順應季節的流動,這種順應外在的環境,它的原則是根據自己身體的感知,根據自己身體的感應來做出的這種判斷。
莊子在《在宥》篇說,故君子以不得已蒞臨天下,莫若無為。當我們順應自己內心的感覺,順應自己身體的這種本有的覺知,本有的感應的時候,這就是無為。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也,這樣就是尊重自己的內心,在尊重自己的生命,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當我們以身體的感應作為尊貴的時候,以內心的感受作為最尊貴的原則時候,那么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他是發自心底的愛護自己的身體,尊重外在環境的變化。這樣的人,他是神動而天隨。
所以真正的自然之道是回歸到我們的本心。回歸到原點,回歸到生命本來的樣子。天地萬物只有那一顆本心,這顆本心就是萬物的公約數。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分明。這叫成理,所謂的成理,它也是一種公約數,而道者為之公,道才是天地萬物唯一的公約數,都是本心使然。
如果我們還是搞不清楚,順其自然和境由心轉之間的關系的話,那么,莊子在《庚桑楚》篇就給我們講的很清楚了,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有時候我們認為的不得已而為之,不得不去順應外在環境的,實際上就是回歸了我們的本心。回歸到生命的原點。雖然名字不一樣,叫法不一樣,本質上是相同的。
所以莊子說“名相反,而實相順也”,沒有什么差別。所謂的自然之道,就是不困于心,發現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