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 《巴山蜀水》 作者 李克朗
不久前,泉州畫院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國畫個展,吸引了眾多美術界人士及市民前往觀賞。之所以稱其“特殊”,緣于個展的主人是一位已是83歲的老畫家、我國著名國畫家李碩卿之子——李克朗。
在泉州市區西門外的一幢普通的單元樓里,我們敲開了李克朗先生的家門。初冬的陽光斜斜地照進李老的畫室,這位精神飽滿、鶴發童顏的老者與我們安靜地坐在一起,講述他的繪畫之路。
“有幾分鐘空閑都要畫畫”
“我從小在家耳濡目染,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李克朗的父親李碩卿,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家,他的成名之作《移山填谷》,于1958年入選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造型美術展覽,引起了海內外美術界的強烈反響。國畫《山水》和《武夷春光》等諸多作品也都被中南海和中國美術館所珍藏。受家庭環境的熏陶,李克朗自小就與書畫結緣。
在李克朗的心目中,父親始終是嚴厲的。對于自己小時候畫的畫,父親從不當面表揚,批評的倒有許多次。于是,李克朗常常等父親去上課或外出了,才自己在家里畫。李克朗回憶說:“有一次,父親外出,我偷畫了一張,故意放在桌上,讓風吹到地上。后來,父親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就問是誰畫的,父親說,是我家克朗畫的。那位朋友很贊賞地說,克朗才幾歲就畫得那么好呀。”
在天賦基礎上和父親嚴格教學下,李克朗刻苦學習,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創作,從未懈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李克朗在文化館工作,每天的工作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出黑板報、制作幻燈片、布置展覽……忙得連軸轉,靜心畫畫成了一種奢侈。“父親常對我說,畫畫要像小雞啄碎米,每次吃的雖然少,但還是一樣飽,成長也快。”李克朗說,繼承了父親的這種“擠時間作畫”的習慣,李克朗一有空閑就提起畫筆,“哪怕是四五分鐘,簡單幾筆勾勒出一山一水、一花瓣一草木也好”。
追求境味天成的宏大氣勢
李克朗先生擅長山水畫。他的作品《黃河古渡邊》入選全國第一屆山水畫作品展,《鄉間小路》、《春水碧于天》、《煙江春雨》等作品在全國性雜志刊物發表并獲獎,博得各界的好評。他的畫,在傳統的中國水墨中融入了色彩的運用,使畫面更直接地呈現大自然的色彩美,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表現語言。同時,他繼承了父親李碩卿的明暗塑造法,在用筆用線上采取了中西結合的語言探索,取得了極佳的視覺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克朗畫中表現的恢弘氣勢。在泉州畫院舉辦的這次個展中,李克朗展出了78幅近兩三年來的作品。作品大多采取巨幅形式,似乎要將大山大水直接移入畫中,給人予回歸自然的親切召喚,其博大的氣勢撼人心魄,更令人無限遐想。
“心到、手動、眼高,這六個字是父親留傳下來的繪畫‘要訣’。”李克朗說,用心作畫、勤于動筆,還要眼界開闊。“年輕時游覽黃山,山上‘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的大字石刻給了我極大的觸動。那是多大的氣派,多高的眼界啊!”從那以后,對于畫中氣勢的追求成了李克朗的藝術理想。八十年代初受聘華僑大學藝術系任教,攜帶學生遍游祖國名山大川,積累不少素材,師法自然、會心自然,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他的筆下有著令人無限遐想的意境美。
“我的創作心態永遠年輕”
畫山水是為自己寫照,李克朗的心境一如他的畫作,從容豁達、寬廣平靜。雖然已年過八旬,但仍然保持著很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每天早晨四點半起來作畫直至六點半,然后做早飯、吃早餐,再和老伴一起踩著自行車到開元寺漫步,在回家的路上順道買買菜。
一位泉州美術界的同仁這樣描繪李克朗:“他為人謙和,完全是一個溫和的、面帶微笑的、安詳的老智者。在他靜穆的外表下,內心深深地涌動著對藝術的無限熱愛。他不善交際,不吹捧自己,更不懂包裝自己,純樸得像個農夫……”正是這樣一位平凡的老人,一拿起他的畫筆便像個孩子一樣永不滿足現狀。正如他常說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十里離一百里似乎很近了,但往往這個時候的突破是艱難的,你只能不斷地前進和努力。
李克朗說,繪畫是需要不斷創新的。“我對我的父親有所繼承,也有所創新;而我的后輩們對我而言,又是一輪新的創新。我的創作心態永遠要保持年輕。”今后,他還將繼續自己的藝術追求:通過手中的畫筆,描出自己心中的山水和對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