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同學剛進入研究生階段、或即將進入、或正在申請讀研。本科學習形成了一些慣性思維,這些思維可能會阻礙研究生學習。了解研究生與本科生的一些區別,有利于順利開展研究生學習和研究,體驗那種誕生自己想法的神秘過程,獲得令人驚嘆的研究發現,解決以往懸而未決的問題,...。Franklin University,Key Differences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chool,https://www.franklin.edu/blog/key-differences-undergraduate-graduate-school
Udemy Editor,The 6 Types Of Knowledge: From A Priori To Procedural ,February 2020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Bristish Columbia, Supervising graduate students, https://www.grad.ubc.ca /faculty -staff /information -supervisors /supervising -graduate -students
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經歷過本科學習,進入研究生階段后,需要樹立不一樣的目標,繼承本科階段的一些知識,接觸一些全新的培養環節,改變一些學習和工作方式,以順利完成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獲得可獨立從事專門技術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具體而言,進入研究生階段后,需要完成一定學分的課程學習、獲得正式進入學位論文工作的資格(博士生有資格考試一說,碩士生則往往由導師把握)、開展文獻調研和選題、完成科研工作和學位論文寫作、訓練學術交流能力、完成論文審查與答辯,用最終結果證明自己對知識做出了貢獻且在未來具備獨立開展科學研究或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梢?,研究生應對知識做出貢獻且獲得碩士或博士理當具備的獨立工作能力(獨立從事專門技術或科學研究的能力),而本科生不(強制)要求對知識做出貢獻,一般情況下畢業后具備從事專業工作或獲得讀研資格即可。課程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完成學分要求和通過考試,也不僅僅是為了片面地學習一些孤立的知識。這些課程學習的目的是為進行深入研究打下部分基礎,因此,會強調各門課程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性,以及為了個人研究方向需要靈活地選擇與自己相關的課程。如果供選擇的課程不能滿足這種要求,那么還需要通過自學和閱讀文獻的方式補充欠缺的知識。為了達到以上課程學習的目的, 研究生選課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導師會依據自身科研方向的要求,給研究生選擇課程提供指導。對于重點課程,一邊學習一邊與提前啟動的一些科研工作相結合,將相關內容應用到自己的具體工作之中;一邊學習一邊自己收集更多文獻,自我補充相關內容。正常情況下,對于某些與自己科研方向密切相關的內容,應該在課程學習時與自己的導師交流,討論是否滿足了未來科研要求。研究生閱讀文獻與本科生不同。本科生閱讀文獻可能是為了完成一門課程作業或完成一個單一任務。研究生閱讀文獻的目的則是為了選題(本科生的選題一般由導師指定),為了開展研究獲得相關知識和基礎(如研究方法),為了學會寫作,為了書寫論文作為參考等。
研究生還需要系統地參加學術交流,學會傳播自己的知識,鍛煉口頭交流能力和制作演講稿的能力,適應被質疑和被激勵的雙面環境,從學術交流獲取新知識,從學術交流去結識學術界的朋友等。本科生在學習階段,與老師的關系是短暫的,與同學的關系是平行關系,一般很少與外界打交道(一些社工活動或目標有限的科創活動除外)。研究生階段有一位固定的打交道的導師,同時與實驗室的其他同事以及外部學術界打交道。研究生階段的導師有許多作用,有效利用會終身受益。導師會給自己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提供全方位指導,教會自己如何寫論文以及如何與審稿人打交道,為自己順利通過各個檢查環境提供幫助,為自己提供生活來源,為自己結交學術界朋友提供方便,為自己找工作提供推薦或道義支持,為工作后的發展提供進一步協助(如升職時書寫推薦信)。當然,有效利用這些的前提是與導師長期處好關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指出:導師是研究生攻讀學位項目中的關鍵人物,在幫助他們挖掘學業、智慧和職業上的全部潛力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研究型研究生與導師的關系是他們項目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導師最積極的成果取決于與學生之間相互開放、忠誠和尊重的關系。一個好的學長可以起到半個導師的作用,尤其能部分代替導師學習那些不需要導師傳播的技能。
通過學術交流、課題研究、開題、論文評審和答辯等,研究生有機會廣泛接觸學術同行和社會關系。能接觸到的學術同行和社會關系的層次,從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己導師的影響力、個人工作能力與貢獻,以及與導師的關系。與本科生在本科學習階段主要吸收顯性知識不同,研究生會較多地吸收和積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先驗知識、命題知識,是通過書本等媒介記錄和課堂傳播的知識。書店、圖書館和一些網絡數據庫記載了這些顯性知識。一般假定,我們學習的顯性知識是嚴謹的、確定的、唯一的和規范的,對于學習者而言,是可講授的、可記憶的、可理解的、可表述的、可驗證的。顯性知識可以認為是那些“正確”的知識。 從科學到藝術的任何東西都可能有可以用顯性知識表達的元素。隱性知識是后驗知識、非命題知識,很難通過媒介交流。隱性知識是一種經驗,要么通過自身體驗獲得,要么通過別人言傳身教獲得。例如,書本上可以寫清楚許多音樂知識,但如何譜寫獨特的交響曲則是隱性知識。我們可以從書本看到算法與編程知識,但如何開發軟件則需要隱性知識。隱性知識不是唯一的,有時是主觀的、個性化的。
對于研究生,除了從課程學習、文獻閱讀和學術交流等獲取顯性知識外,更需要通過個人研究、與導師和學長的交流與共事來積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不會導致創新和創造,隱性知識則有可能。本科生針對同一問題往往能獲得同一(正確)答案。研究生針對同一主題獲得不同答案。本科生差不多需要成功地面對每一門課程,研究生則可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犯錯誤,包括沒有進展和獲得錯誤的結果,但這往往是積累隱性知識、最后成功的必經之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樂趣是見證和導師一起誕生主意,尤其是自己誕生主意。獲取必要的隱性知識是誕生自己的想法的必要條件。反映隱性知識最高境界的主意的誕生的過程是神秘的、令人驚嘆的,會導致問題得以解決、甚至導致不一樣的發現和見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