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俄羅斯,我們首先浮現的是號稱“鐵腕總統”的普京大帝,但除此之外俄羅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其曾經遭遇過兩次來自西歐的武裝勢力進攻。
而這兩次進攻的領袖我們都很熟悉,一位是軍事天才拿破侖,一位是納粹領袖希特勒。
那么為何有著杰出軍事才能的兩人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進攻俄國?歷史上的俄國在西方國家的眼中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民族認同上,俄羅斯人一直沒有受到西歐人的尊重和認可。
對世界古代史稍微有一點了解的應該都知道,在西歐的古代歷史中古羅馬和古希臘一直都被認為是文明光輝的典范,這也是西歐文明能夠在近代得以重新覺醒,并最終沖破中世紀天主教會枷鎖的重要推動力。
而今天西歐的主要國家在歷史上其實都是隸屬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政權范圍之內的,特別是在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時代。
不過彼時東歐的廣大地區內一直未得到開發,生活在東歐地區的民族也被羅馬人視為蠻族。
但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周邊蠻族勢力在羅馬文明的影響下快速發展,逐漸擺脫了原始狀態,他們開始變被動為主動,逐漸成為了羅馬帝國的送葬者。
在當時諸多蠻族當中,斯拉夫人可以說是非常強勢的一支,他們長期生活在東歐地區過著游牧式的生活。
但是在羅馬農耕文明的影響下,部分斯拉夫人也開始了農業耕種,進入到了新文明階段。
隨后斯拉夫人開始在東歐地區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政權,并且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公國,其中我們非常熟知的就是莫斯科公國。
這個公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任務,成為近代沙皇俄國形成的重要基礎。
所以說,在俄羅斯悠久的發展歷史中,雖然其一直自詡為歐洲人,并且首都莫斯科位于西歐,但是西歐人似乎并沒有接受俄羅斯人的意思。
就像當初的斯拉夫人在傳統的羅馬人眼中被視為野蠻之人一樣,民族文化上的不認同其實是導致俄國一直遭遇西歐主要國家進攻和不待見的重要因素。
此外導致西歐人不接受俄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還有古代蒙古人的影響。
在莫斯科公國建立之前,更為強勢的蒙古人此時已經東征于此,并且憑借著強大的騎兵力量將其征服,就此該地成為了蒙古人金帳汗國的勢力范圍。
在金帳汗國統治的時期之內,斯拉夫人雖然一直想要恢復自由和獨立,但是他們卻又無可奈何地接受蒙古人的文化輸出和經濟壓榨,就這樣其與傳統意義上的西歐人漸行漸遠。
反觀西歐人,雖然蒙古人的兵鋒已經來到了多瑙河流域,但是其來得快去得也快,沒過多久蒙古騎兵便退了,這使其對西歐人的影響和沖擊并不大,因此西歐人的文化、種族得以延續。
俄羅斯人有著古代歐洲蠻族人的血統,并且在今天也一直保持著好戰和彪悍的民族之風,這使得一向以文明和高貴自稱的西歐人對其始終不能正眼看待。
特別是拿破侖時代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其更不想在歐洲大陸的版圖上有這樣的一個蠻族國家存在,故而其不顧一切代價開始遠征沙俄,但最終還是飲恨而歸。
而希特勒時代的德國同樣也是如此,我們都很清楚希勒特本人就是一個狂熱的民族分子,他無限制吹噓日耳曼人的高貴,詆毀其他民族,猶太人在二戰期間遭遇德國納粹的屠殺便是明證。
自然希特勒在推行極端民族政策之時,其對東邊的俄羅斯人也會有殘忍的想法,除了民族和血統上的原因之外,俄國的國力歷來也是引發西歐強國入侵的重要原因。
從歷史上來看俄羅斯人,雖然其民風剽悍,并且占據著龐大的地圖資源,即便是蘇聯解體之后的俄羅斯依然占據著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龐然大物,在歷史卻并沒有因為其擁有空前絕后的領土范圍而稱霸世界,相反其實際國力與其領土范圍嚴重不符。
我們都知道拿破侖率領法國在西歐地區東征西討,建立起強大帝國之時,沙皇時代的俄國卻依然被落后的農奴制度束縛的不能前行。
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期的沙俄雖然在國力上有所改變,但是也只能跟隨西歐的傳統強國組建反法同盟去擔任“憲兵”的角色。
帝國這個稱號似乎只能夠與沙俄的領土相適應,卻與其落后的國力格格不入。
沙俄一直想跟著反法同盟討伐法國,并且從中獲得一些實際利益,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一直只想占小便宜獲得利益的自己居然會受到拿破侖率領法國大軍的親征。
1812年,此時的拿破侖已經幾乎征服了整個西歐世界,法蘭西帝國達到空前規模的強盛,為了能夠真正制裁東歐地區的沙皇俄國,拿破侖開始率領幾十萬大軍遠征。
同年在波蘭,拿破侖集結了50萬大軍,1300余門大炮,聯合普軍和奧軍浩浩蕩蕩地開赴法俄前線。
此時的沙俄在兵強馬壯的拿破侖聯軍面前真的顯得不堪一擊,再加上拿破侖史無前例的軍事指揮能力,這給予了沙俄方面很大的壓力,甚至沙皇及其統治集團看到了亡國的絕望。
而拿破侖這邊也是自信地認為沙俄此時只能夠拿出25萬的兵力,因此征服俄國輕而易舉。
的確在之后的交戰中,俄軍在訓練有素的法軍面前節節敗退,但是由于冬季來臨再加上法軍內部疾病爆發,這使得拿破侖的遠征很快就遭遇到了失敗,有人稱沙俄實際上獲得了“無數戰敗中的勝利”。
無獨有偶,二戰期間希特勒進攻蘇聯同樣也是因為其國力比較薄弱。
早在一戰期間還是沙皇時代的沙俄政權就被稱為“帝國主義鏈條中最為薄弱的一環”。
此時的蘇聯雖然早已經建成社會主義國家,并且能夠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是畢竟經濟基礎擺在那里,與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和工業化成就相比,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實在能夠拿出手的有些寒酸。
因此,希特勒就是看中了蘇聯軍事力量的薄弱,想要搞突然襲擊一舉擊垮蘇聯,瞬間扭轉歐洲戰局。
蘇聯快導致在與德軍的交戰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統計在蘇德戰場中蘇聯軍民傷亡高達2600萬人,有人說蘇聯就此消失了一代人。
然而,就在希特勒信心滿滿可以一舉拿下蘇聯時,他依舊沒能繞過拿破侖的“坎”,蘇聯的寒冷天氣成為了致命的武器。
不過俄國遭遇拿破侖和希特勒大軍的入侵還與這兩位最高統帥的抱負和野心息息相關。
自古以來,名將背后往往都是經過慘烈戰爭的功勛逐漸積攢起來的。
拿破侖和希特勒雖然是不同時代的人物,但是他們卻在人格上有著高度的相似。
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的歐洲局勢動蕩不已,其正處于新舊兩種勢力的激烈交鋒當中,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這個道理。
拿破侖雖然體型不出眾,但是他卻有著出乎常人的軍事才能,在他的率領下,法軍擊退了反法同盟的多次進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法國的獨立和自由。
但是拿破侖本人的雄心和抱負遠不止于此,他想要率領法蘭西沖出西歐大陸,想要稱霸歐洲,就這樣原來的雄心變成了野心。
希特勒作為納粹領袖,其宣傳極端民族政策,妄想將日耳曼人置于西歐,乃至整個歐洲的統治之上,與拿破侖的野心相比,希特勒更顯得喪心病狂。
于是兩個人在名利、野心的驅使之下逐漸瞄準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俄羅斯。
因為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拿破侖的法軍以及希特勒的德軍基本上在西歐地區都已經稱王稱霸,因此想要完成一統歐洲的雄心偉略,其必然要征服東歐的俄羅斯人。
因此不顧一切代價地遠征俄羅斯便是二人野心的全部展現,盡管到頭來弄得滿臉是灰,渾身是血也不在乎。
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在遠征俄羅斯的戰役中,拿破侖率領的法軍和希特勒率領的德軍死傷無數,而兩位統帥的胸有成竹也不得不在失敗中走向沒落,進而走向滅亡。
從歷史上的莫斯科大公國,到近現代的沙俄、蘇聯和俄羅斯,矗立于東歐大地上的這個龐然大物盡管遭遇了多次外族勢力的強力進攻,但是其總能笑到最后,并且險些成為拿破侖和希特勒兩大軍事統帥的葬身之地。
不得不說,俄羅斯人骨子里的那種堅韌和不屈是令人佩服的,奇跡不能總是發生,但是奇跡總會在應該發生的時候發生,歸根結底,拿破侖和希特勒終究是低估了俄羅斯人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