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的孩子或學生是一個熊孩子——
在游樂區,他小霸王似的守著滑梯,不許小朋友靠近。別的家長和小朋友都側目看著你,期待你去管教。
在這種目光煎熬下,也許剛開始你還能耐著性子講道理。 但你很快發現,春風化雨的說教根本沒用,他扭著頭繼續抵抗。
大家指指點點,而你十分鐘后還有別的工作,孩子卻完全不理解你艱難處境,依舊對著干。啊,忍無可忍,理智終于脫韁……得了,熟悉的戲碼上線——大人怒火滔天,孩子哭泣吵鬧。
大人和孩子都在情緒上互相點燃,砰!同歸于盡。
你在挫敗和無力中反思:我為什么就不能平靜溝通?我為什么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做個溫柔的家長/老師?我為什么就不能讓孩子冷靜下來再溝通?
我們如何擺脫這樣的兩敗俱傷的惡性循環?
今天為你推薦四步管教法!
第一步:理解情緒
首先,我們要理智看待孩子的不當行為和情緒,不要把它定性為孩子故意對抗。
區分孩子的不能和不想
分清楚兩者會從根本上減少身為家長和老師的挫敗感。
有時我們覺得孩子不想那么做,是故意和我們做對,實際上,他們只是不能,或者現在不能。
我們不能指望一個3歲的孩子擁有18歲的延遲滿足的能力,也不能寄希望于7歲的孩子能像成人一樣很好理解事情的復雜程度。
他們嚎啕大哭和任性發脾氣,大部分是因為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訴求。
這是因為——
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大腦控制著情緒
腦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中,上腦的發育影響著做明智的決策、控制情緒和肢體,適應環境,與他人共情,自我認知,自我道德約束。
問題是上腦的發育是需要時間的,一個人直到25歲左右,這一部分才能完全長成。
對于孩子來說,控制人類本能的下腦會更活躍。下腦的杏仁核會在受到威脅時拉響警報,此時,恐懼和憤怒就會傾瀉而出。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因為一點小事,小壞蛋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在地上打滾哭鬧。
好消息是,大腦是可以被改變的。家長和老師有意識的訓練就會讓上腦更加發達,從而更好的控制情緒和決策。
第二步:去情緒化操作
《去情緒化管教——幫助孩子養成高情商、有教養的大腦》的作者丹尼爾提出去情緒化的溝通模型:表達安慰-認同-傾聽-反饋。
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是教而不是管,而教的有效前提是理解孩子為什么不能用恰當的行為和語言解決當前的困擾。
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去情緒化的溝通挖掘原因。
首先,我們要明白,面對沖突的尷尬和無力會讓他們難過。作為父母或老師,我們應該安撫情緒。
其次,認同孩子的體驗(而非行為),并告訴他們,“你的難過/委屈/焦慮/挫敗我能理解”。接下來,傾聽孩子為什么要那么做,以及當時的感受。
最后,把他們的話消化一遍再反饋給孩子,證明我們認真在聽。
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孩子們得到了關注和愛,也很快冷靜下來,卸下沖動情緒化的盔甲。
此時,我們就該介入下一步——
怎么幫助孩子自己解決遇到的困境。
第三步:明確管教目標
丹尼爾說,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讓他們聽話,而是幫助孩子提高洞察力、共情心,以及如何補救一段關系的能力。
孩子犯錯,就是教他們最好的機會,也是訓練上腦的最好時機。而這三種能力,就是我們管教的終極目標。
1.洞察力:更好的挖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應對困境的方式。
2.共情心:從他人的角度觀察事物,開發他感受他人的能力。
3.整合和裂痕修復:采取行動補救一段關系,如果孩子害羞,在達到共識后,家長道歉也無不可。
這三個成果是教導孩子如何在大腦中創建“我”“你”“我們” 。從本質來說,這就是群體社會中最重要的法則。
比如在《爸爸去哪兒》中,貝兒用給奶奶買禮物的錢給自己買鞋。父親陸毅得知后,嚴厲批評女兒,并且主動幫女兒修復裂痕。
細節:陸毅等其他小伙伴離開后才“批評”貝兒
第四步:理性引導Tips
說了這么多,如何具體地幫助這些小惡魔小天使解決困境,訓練上腦呢?
綜合教育大咖們的意見,我們總結出以下9條策略:
少說話,多聽
接納各種情緒,尊重他們的感受
溝通取決于對方的回應,不回應等于無溝通
調整語言模式:要敘述不說教,多問“怎么辦”
讓孩子參與管教過程:如果再來一次怎么辦?
用有條件的肯定表達反對:少說不
尋找正面動機:向積極方面引導
有創造性的處理問題:幽默,出其不意
傳授自我認識的方法:認識大腦,認識情緒
要讓孩子相信,即便約束他們,我們也會尊重和認同他們的感受。
相反,如果我們不愿意理解他們的感受,“同歸于盡”的沖突會不斷上演,并且代代傳遞。長期以往,在火藥味十足的“管教”中,孩子沒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家長和老師也不會增進與孩子的信任。
所以,只要熊孩子從家長和老師身上感受到尊重和關愛,他們就會更加愿意去學習我們教導的東西。自然而然,需要我們管教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
下周三,我們會繼續深入討論溝通技巧:想做受歡迎的老師?得先學會好好說話!
參考書籍
《去情緒化管教》
《教師怎樣說話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