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熱愛,所以努力,工作不是更輕松,而是壓力更大了。
但如果做不好,連愛好都沒有了。
作者:艾小羊
來源:清唱
授權 TalentGuide 發布1
我經常被在各種場合問到,你是怎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其實這中間頗多曲折,寫作于我而言,也不是上天所賜的良緣。
初出校門,我在國企工作,嘗試過很多兼職。去廣告公司做過文案策劃,去IT公司打過工,學過外文考過研,還拉朋友做過簡餐外賣,算創業,當然也包括寫作,這些都是我有興趣去做的。
那幾年,我像活在馬戲團里。別人下班就沒事了,我的工作才真正開始。父母埋怨我定不下來,心浮氣躁。我不知道怎么反駁。我當然希望自己能像他們期待的那樣,安心地大企業做一輩子行政工作,可是,我雖然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么,但我非常明確,那種生活、那份工作,非我所喜。
所以,你看到了,想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首先要多多嘗試,度過一段顛沛流離的青春。
有運氣與悟性在20歲用喜歡的事情謀生的人,太少了。
大多數人是與我一樣,在不斷的試錯中,找到了喜歡并且能夠勝任的工作。而那些永遠在問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根本不知道喜歡什么的人,身上往往有一個共性:想得多,做得少。
希望找到答案再去做,就永遠也找不到答案。
2
多嘗試的另外一個好處是,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不意味著喜歡就能做好。在幾件都不討厭,但喜好程度有差異的事情中,最終被選擇當成工作的,其實是與你的天賦或者說先天條件最契合的。
喜歡只是一種初始狀態,要達到“愛你所做,做你所愛”的境界,需要成就感的支撐。
當初與我一起寫作的小伙伴,有一個比我更愛文學。我三天寫一篇的時候,她就一天寫三篇。當我的第一篇文章被晚報副刊刊載,她說你運氣真好,語氣中有一絲忿忿不平。
的確,她不僅比我更喜歡寫作,且比我更努力地寫作。
我在嘗試各行業跨界的時候,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地寫。
可是,經歷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是巨大的財富。她縮在那個大企業的倉庫里,看著熟悉的風景與熟悉的人,寫著自己熟悉的事,一日日,一年年,當初的熱愛因為收獲不到成就感而日益陳舊破碎。
最近見到她,已經做了全職太太,按理說是很合適把寫作當成第二職業,問她是否還在堅持,她卻意興闌珊地說,長文寫了也沒人看,倒是經常發發朋友圈,“在朋友圈里,我文筆最好,很多人點贊”。
3
我們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堅強,可以不求回報地愛一份工作,僅僅因為最初它是自己喜歡的。
最愛,有可能變得不那么愛,最喜歡,也有可能變得不那么喜歡,如果你做這件事的成就感,遠遠無法抵消挫敗感的話。
黃渤在成為演員之前,最喜歡的工作并不是表演,而是唱歌與跳舞。他做過舞蹈老師,跑過歌廳,簽過唱片公司,公司倒沒簽錯,捧紅了毛寧與楊鈺瑩,卻打擊了黃渤,讓他明白顏值對歌手有多重要。
無論跑歌廳還是教舞蹈,某種程度上,他的確把喜歡的事情發展成了工作,但因為一直做得不算好,心理有落差,慢慢就懈怠了。
最落魄的時候,他回山東老家開過工廠、做過實業,成了一個務實的胖子。這段經歷,卻讓他明白了什么是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就是做實業:一見客戶就喝酒,每天夾著公文包。
重回舞臺的黃渤,對自己的喜好做了微調,選擇配音專業,后來終于以演員的身份大放異彩。
喜歡的事情,未必能做好,但你能夠做好的事情,一定不是你討厭的;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喜歡,在成就感的促進下,可能成為第一喜歡的事。
4
我們過度崇拜那些把興趣愛好發展成工作的人,覺得他們的人生一馬平川,萬事如意;覺得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意味著沒壓力,沒瓶頸,沒煩惱。
這個我真要舉手反對。我愛文學,以寫作為生,在瓶頸期還不是焦慮的要死,另一位寫作的朋友甚至告訴我,她覺得寫篇自己滿意的文章跟生個孩子差不多。
已故蘋果CEO喬布斯愛IT業,愛自己創造的產品,算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的大神,然而他的傳記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這是一個經常在工作中痛哭流涕的家伙。他敏感脆弱、害怕壓力。
瓶頸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想要做成一件事的人,就像厭倦期不會放過任何一對曾經情深似海的伴侶。因為瓶頸、壓力,暫時的不順,就懷疑自己入錯行,這樣的人永遠找不到喜歡的工作。
任何喜歡的事情一旦變成工作,只有意志力才能主宰你原有的天賦。天賦再強,沒有意志力,也會倒在你曾經喜歡的事情上。
滿心歡喜地投入,做著做著就不喜歡了,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愿我們與自己喜歡的工作在一起,即使被它折磨,依然不忘初心。
找尋喜歡的工作,是一個逐夢的過程;堅持做喜歡的工作,卻必須接受現實。無論多么喜歡,終究有它的局限,沒有哪一份工作是沒有痛苦的,如果喜歡就是你的全部,你終將敗給枯燥的生活。
關 于 本 文
作者:艾小羊 睿智的閨蜜型女作家,致力于探索新女性的自我完善與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