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這一教育名言告訴我們,愛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劑、潤滑劑和粘合劑。素質教育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全面地愛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這要求每一位教師胸懷一顆愛心,用心靈去耕耘心靈,讓每一位孩子都得到應有的愛。愛是人世間最美好的語言。她是付出,是給予,不是等價交換。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愛是在履行職責時對教育對象產生的一種強烈的高尚無私的道德情感。它不是抽象的,虛幻的,而是具體的,現實的,滲透在對學生的一言一行之中。有學者把愛概括為四各方面:
一、關愛——師愛的起點。
著名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教師要熱愛學生,應該把學生看成是自己的兒女手足,對他們的關心,熱愛和責任感還應超過自己的兒女手足。有了這種情感,才能把每一個學生培育好。”班級中中等生往往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群體,他們有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他們既不像優等生那樣容易產生優越感,也不像后進生那樣容易自暴自棄。他們是班集體的一面鏡子,他們希望老師重視他們,但又害怕拋頭露面。對這類學生我們要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的積極因素,正確對待他們,始終如一地尊重、關愛、信任他們。比如,我們班的紀云芬同學,她學習成績一般,但很關心集體,特別是打掃衛生,她總是干得頭頭是道。于是我就讓她當衛生委員,在她的帶領下,教室里及走廊上幾乎看不到一點臟東西,每次的衛生檢查我們班總是名列第一。
二、理解——師愛的基礎。
當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以及心理發展等發面產生困惑、困難以致苦悶時,需要老師像朋友一樣地幫助和理解他們,使他們情感上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調整,自尊心獲得補償。尤其是后進生,給他們以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投入,更多的理解。在班集體中,我總精心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友愛的氣氛,讓他們體驗集體的溫暖和同學間的友誼,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膽吸收這些后進生參與班級管理,讓他們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為習慣。就說我們班的吳依浪同學吧,因為天生反應慢,動作慢,再加上父母工作忙,懶得管教。她又很貪玩,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每一次都不能完成完整的作業。同學給她起了個綽號叫“吳依懶”,每次看到她沒有完成作業我真的很生氣,但靜下心來想想也挺理解的,她就是速度慢了些,如果她有一天一旦完成作業,質量是蠻高的,準確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的。
三、尊重——師愛的核心。
愛生最重要的是尊重學生,教師與學生的道德人格完全是平等的。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平等、誠摯、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應該是我們恪守的師德信條之一。對學生采取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和變相體罰等損害學生人格尊嚴的手段,就意味著教師的無能,意味著他對學生的駕馭過程的結束。蘇霍姆林斯基說:“人類又許多方面的品格,但有一種高尚的品格是認、人生的頂峰,這就是個人的自尊心。”作為一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該充分了解小學生的自尊心,在日常工作中要十分注意尊重,保護和培養學生求上進的自尊心。對待它“要小心的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切不可有一點疏忽。
四、嚴格——師愛的原則。
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寵愛、溺愛,而是一種對學生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深沉的愛。特別是優等生,誰都愛他們,也正因為如此,優等生的缺點往往容易被忽視,掩蓋,被原諒、袒護。但小的缺點也會造成大的隱患,對這類學生,我從不寵壞他們,更不遷就他們。時時提醒他們“做學問得先做人”,做一個正直的人,熱情的人,向上的人。優生不單純是學業要優,更重要的是人品要優,心胸要廣,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贊譽的學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愛之中,嚴格要求,警鐘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點,揚起風帆前進。當發現了他們的錯誤時,我就嚴厲地及時提出批評,絕不會姑息遷就。但“嚴”仍出于愛,是對學生體貼入微的關懷、幫助和指引。嚴格要求,還應嚴而有理,要注意方法,講究藝術,盡量采用“和風細雨”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作為一名教師,要寬容學生,愛護學生。要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收獲一些成功的喜悅。作為一名班主任,就更應以一種人文理念治班,以一顆博大仁慈的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也許愛就在那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中,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每個天真可愛而又充滿鮮靈的生命當中傳遞。只要我們真誠地用愛心來澆灌身邊一棵棵幼小的樹苗,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長成參天大樹。從而也會在感受恩澤的同時,用他們的枝繁葉茂來回贈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