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章第五十九
恭聞長生久視之道。非深根固蒂。則不能安身立命。治國修身之本。非重積其德。則不能治人事天。治人事天者。不從其母。則國本不立。安身立命者。不從其母。則大道不就。既得其母。則子之道不求而自立矣。是故古之圣人。以道自足。以德自守。道之外。不敢挾私智以治人。德之外。不敢立二心以事天。此皆是盡于道。以道從母之體用。盡于德。以德從母之功力也。所以抱元守一。終日如愚。而無不克。正己感人。終朝早服。而重積德。從母之意念。未嘗一刻間斷。從母之心力。未嘗須臾少離。因積德功深。故能一天地之理。因嗇養(yǎng)日久。故能盡事物之變。以此觀之。造道入德。至于此等地位。身與道合。德與天同。世俗豈能知其窮極乎。
此章經(jīng)旨。是示人立本窮源之義。
治人事天。莫若嗇。
正人心。明大義。使天下之人。各遂其生。復(fù)其性。便是治人之義。不愧于天。不逆其理。存心養(yǎng)性。便是事天之義。嗇者。儉也。心神收斂。一切逐物喪真之為。不敢妄動。便是嗇字之義。細(xì)想治人之道。徒以刑政法度。民懼其威。未懷其德。雖有功利及于天下。雖以智慮施于家國。天理未全。人心未正。欲治人。而反不能治于人矣。事天之道。不徒以禮樂祀典。事之于天。果能至誠無妄。仰不愧。俯不怍。則禮樂祀典。無不感通矣。倘若虛設(shè)典禮。誠心不立。精神不能上達(dá)。聲氣不能感通。欲事天。而亦不能事天矣。是故古圣人。未治于人。先修于己。未盡天事。先盡人事。治人事天。莫若以嗇。人能心不外逐。則天理全備。天理既備。則心德純粹。我之心德。未嘗不是太極之全體也。我之本性。未嘗不是無極之大道也。精神自然遠(yuǎn)大。德力自然無窮。天體雖高。精神自然上達(dá)。世人雖多。德力自然感通。未有修于己者。不能治于人者也。未有盡于人事。不能盡于天事者也。修道之人。果能出入行藏。不愧于天。視聽言動。不逆其理。此便是事天之要道。事天之事。于此而盡矣。果能克去己私。不怍于人。此便是治人之要道。治人之理于此而得矣。文中言治人事天。莫若嗇。蓋謂此也。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上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嗇字之義。雖已明示。可知治人事天。深以嗇。切切然。所以接續(xù)上文。復(fù)又言曰。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預(yù)先行持而不輟。謂之早。身心佩服。須臾不離。謂之服。切思物欲未萌之先。天命之性。本自純?nèi)1緹o欠少。若不存成養(yǎng)志。力行進(jìn)修之工。恐其念后接續(xù)。少有人欲之私。感物而妄動。則天德之明體。未有不污壞者也。所以嗇養(yǎng)之功。即是早服之先機(jī)。積德之大本也。養(yǎng)之于此。乃是精神全備之初也。修之于此。正是物欲未萌之先也。人能從此處。預(yù)先下手。時時佩服。而養(yǎng)深積厚。刻刻潛心。而造道入德。則天地之全德。未嘗不與我渾融而無間者也。人心之至理。未嘗不與我具足而圓明者也。是故物欲未萌之先。雖宜嗇養(yǎng)。精神全備之初。雖當(dāng)早服。但非一日之存養(yǎng)之便可治人。非暫時之早服之即可事天。必須愈養(yǎng)愈深。愈積愈厚。損一分人事之妄。即全一分道性之真。去十分物欲之私。必增十分天德之明。積之日久。天德日新。天理日固。身備萬物之造化。心含天地之精英。不待思勉。無往而非治人之大道。無往而非事天之至理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不但重積其德。可以治人事天。又重積其德。則無不克矣。克者。勝也。譬如養(yǎng)之既深。積之既厚。我之德。能勝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不能勝之于我。是以謂之無不克。人能素養(yǎng)之功。用之已久。進(jìn)修之力。積之已深。則太極之全體。融歸于無為無欲之先。無極之至理。致靜于不覩不聞之際。積而又積。譬如積黍稊而成太倉。積涓流而成大海。蘊之于心。心全天地之理。用之于事。事合萬事之宜。能方能圓。能小能大。有動有靜。有體有用。雖不有心。勝于天下。天下之人。遠(yuǎn)者聞風(fēng)而向化。近者親慕而服行。不求克而無所不克。不求勝而無所不勝。此皆是重積德之微驗也。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積德深厚之微驗。不但無不克也。又莫知其極矣。心德流行之妙用。為而不為。不有耳目視聽之用。無為而為。不立崖岸見聞之跡。不知其始。不知其終。言語不可求。心思不可致。此便是莫知其極之義。天地?zé)o限量。我之心德。亦無限量。大道無窮盡。我之心德。亦無窮盡。可與陰陽同其出入。可與造物同其變化。此等妙處。雖用之終身。而無窮無極。但世人不能知也。故文中言。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此二句。亦是重伸上文。再彰心德響應(yīng)之義。細(xì)想心德之妙用。既無所不克。用之不窮。而莫知其極。積德如此。惟知以德為心。德之外。未嘗有所容心。而實足以感化于天下。如中天之日月。無處不明。無所不照。天下國家。無不歸于道德之化者。止之不能止。去之不能去。不求其有。未嘗不有矣。文中所謂莫知其極。可以有國。蓋是此義。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此四句乃是總結(jié)道德嗇養(yǎng)之工力。治人事天之德用。終無弊敗之義。細(xì)想積德之圣人。天下國家。雖然不求其有。而未嘗不有。此非圣人以有國為心。而有之也。亦非世人。因有國而歸之也。蓋以有國者。有之于有國之母。歸之者。亦歸之于有國之母。大道之實理。生成天地。養(yǎng)育萬物。萬物不能無道而自生。天地不能無道而自立。道為天地萬物之母。圣人重積其德。而深全其道。有國之母。國之長久。亦不能違其母之道也。文中所謂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長久者。開萬事不朽之事業(yè)。成古今不易之功能。合天地而長存。歴古今而不變。但所以長久之妙義。人實不能知一。故言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一切事物之本始。謂之根。譬如樹之有根。瓜果結(jié)實之處。謂之蒂。瓜果之生。因有蒂。故能開花結(jié)實。而長生矣。樹木之生。因有根。故能枝葉茂盛。而長生矣。此是取喻有國之母。即如果木之有根蒂也。根蒂長久。其國未有不長久者也。國之長久。得其長生久視之道也。天地改易。長生者不改。刼運雖遷。久視者不遷。存于先天之先。運于后天之后。無有止息。無有間斷。皆因重積其德。故有長生久視之應(yīng)驗也。文中言。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正謂此義。細(xì)詳此章經(jīng)義。雖言治人事天。有國長久。須知治國之道。與修身之道。其事雖異。其理未嘗不同也。人能以儉嗇立本。以積德為心。身中之私妄。無不克盡。身中之天德。無不早復(fù)。玄牝之門。即是身中天地之根。谷神不死。即是身中長生之母。守此玄牝。便是深根固蒂。煉此谷神。便是事天治人。終日綿綿。便是重積其德。人我兩忘。便是莫知其極。果能如是。謹(jǐn)其內(nèi)。不生六賊之魔。防其外。不入萬緣之化。身中之國土。未有不清凈。身中之國運。未有不攸久者。我之性天。豈非有國之君乎。煉就全身而不生不滅。修成道體。而無極無窮。豈非長生久視之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