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曾經是中國長期使用的一種地域區劃方法,是中國的代稱之一。文學作品中,九州也擁有很高的出鏡率。
善于寫情詩的李商隱聽說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后,激動地寫下了一首有題目的詩:
——李商隱《馬嵬》
陸游在《感懷》和《遣興》中有“我行半九州,蹋盡芒鞋青”和“轍跡當年遍九州,晚歸始解臥林丘”的詩句。他本人曾經也是個熱愛旅游的青年。在臨死前,他仍對旅游事業念念不忘,讓子孫們在能到北方旅游的時候,告訴自己一聲。
——陸游《示兒》
而龔自珍因為自己不上進,導致官途不順,只能回老家務農。結果在家鄉過得比在京城還慘,于是寫了首雜詩抒發心中的郁悶之情:
——龔自珍《雜詩》
那么,九州的說法怎么來的呢?
傳說帝堯在位時,大陸上洪水滔天,堯于是命令鯀(gǔn)治水。鯀使用障水法,歷時九年未能治理水患,反而導致水患越來越嚴重。因為有辱使命,鯀被殺了,堯命令他的兒子繼續治理水患。于是,日后頗具盛名的禹登上了歷史舞臺。
禹吸取父親治水的教訓,根據水性疏通河道,經過十三年,水患被治理。在洪水退去后,禹根據山川河流等天然地貌進行劃分,分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等九州。其中,冀州又曾被舜分出幽州、并州、營州三州。故這一系統下的九州有時也被成為十二州。
——《尚書·夏書·禹貢》
可能因為治水成功需要接受表彰,也不排除禹有點膨脹了,據說他收集了九州青銅鑄成九鼎。鼎這一禮器是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可以作為傳國的寶器。《史記·孝武本紀》里就記載道:“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shāng)烹上帝鬼神。”這里的九牧即九州。
之后,禹傳位給了兒子子啟,原來的禪讓制變成了繼承制。中國歷史上(也許是傳說中)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此建立。后人以華夏、諸夏代稱中國的傳統也由此開啟。
不過,根據戰國時期竹書《容成氏》的記載,九州早在禹治水之前就已經自成一格,包括涂州,夾州,競(zhang)州,莒州,藕州,荊走,陽州,敘州和虘(cuó)州。傳說容成氏是三皇五帝時期一個世族傳承的姓氏,部落首領還曾經擔任過黃帝和老子的老師;也有傳說認為容成氏是黃帝的大臣,主要功績是發明了歷法。無論哪種語境,容成氏都是厲害角色,這一竹書紀錄的內容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學者認為,《容成氏》關于九州的記載是有史以來最早的。
中國最早的訓詁學著作,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本詞典的《爾雅》也記載了九州的說法。其中有幽州、營州、冀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豫州,而沒有青州、梁州。書中所載的九州可能是商朝的制度。
——《爾雅·釋地》
傳說由周公旦所著的《周禮》中,也有九州的說法。《周禮》最初其實叫《周官》。西漢時,河間獻王劉德淘古董買到了《周官》一書。根正苗紅的好少年劉德將此書獻給朝廷,朝廷里識貨的人將此書藏在宮廷秘庫中若干年,一直到王莽新政時,此書才更名為《周禮》,并公開授業。根據《周禮·職方》的記載,九州有幽州、并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雍州、豫州,沒有徐州、梁州。通常認為,《周禮》所載九州反映的是周朝的制度。
雖說《尚書》、《爾雅》和《周禮》可能反映了九州體系在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傳承,但由呂不韋及其門人編纂的《呂氏春秋》則認為,九州的地域,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地域觀念。他們認為九州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豫州、幽州,而無梁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
戰國時期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提出了大九州說這一理論。他認為禹時代的九州是小九州,其實只能算作一州,即赤縣神州。而九個赤縣神州共同構成了中九州,九個中九州又構成大九州。按照鄒衍的說法,“中國”所處的只是八十一州其中一州。
把“州”作為實際的行政區域,可能是到了東漢才開始實行的,而九州則演變為十三州,包括沇州、豫州、幽州、揚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
漢代的州域劃分是根據星宿位置進行的。按《漢書·天文志》的記載:角、亢、氐對應沇州;房、心對應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對應揚州;虛、危對應青州;營室、東壁對應并州;奎、婁、胃對應徐州;昂、畢對應冀州;觜觿、參對應益州;東井、輿鬼對應雍州;柳、七星、張對應三河;翼、軫對應荊州。
其后歷經晉代、隋代、唐代、宋代甚至明代都還有九州州域的分野,雖然九州數量增增減減,包含的地域各有不同,但在傳統上一直是漢族聚居地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