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人都會老,
待父母老去,
你會送他們去養老院嗎?
這個問題當下在中國已經引發了爭論。
送?不送?
不妨先來聽聽兩方的說法。
▼
不 送
- 1 -
中國人,要講“孝”
相較于西方人重視契約、承諾、法制,中國人自古信奉血緣、家庭、宗族。
老有所養、養兒防老、四世同堂、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
供養父母是“孝”的第一體現。
父母將我們養育成人,我們卻在父母年邁,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時候把他們推給外人,讓他們自生自滅?
- 2 -
那不是“養老院”
那是“等死院”
很多去過養老院的人都表示,養老院中的“死氣”根本不適于老年人養老,那是一種絕望,等待死亡降臨的絕望。
很多人誤以為老年人去養老院,能和同齡人在一起作伴,聊天、打牌、唱歌、跳舞, 不比在家孤單冷清的好?
這完全是誤解。老年人要和年輕人、孩子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朝氣,才會有健康積極的精神狀態。
而養老院呢?一走近就會聞到一股難聞的腐氣,毫無生機。
里面的老人一個個目光呆滯,與世隔絕,坐在那兒像雕塑一般,半天一動不動。
他們生活在一起不是作伴而是相互感染“死氣”。
電視劇里演的養老院里整天下棋、打牌,不是沒有,但親生子女尚且沒耐心天天陪老年人玩樂,何況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工作人員?
- 3 -
老年人不是真的愿意去
只是想給子女減輕負擔
很多老年人本不想去,但去養老院看了一圈,從不想來變成不想走了。
這種情況會有,但很少,更多的是老人在寬慰我們。
一位養老院志愿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次和一位養老院的奶奶聊天。奶奶說在家太冷清,兒孫回來了就鬧得她心煩,還不如這里好。
拿出一本相冊給她講自己年輕時的故事,說當年被哪個領導接見過,全國各地都跑遍了,眉宇間帶著幾分自豪。
可最后,老人卻嘆了口氣:我現在哪兒也不想去,我只想回家。
父母的“愿意”,或許只是為我們“打算”,又或許只是我們的“疏忽”。
- 4 -
子女的“沒時間”
全都是找借口
誰家都有老人,老人年紀大了都會出各種問題,怎么別人都能自己照顧,就你不行呢?
這個時代老年人,應該都不只一個孩子,有的孩子可能已退休,完全可以輪流照顧老人。
有時間看孫子怎么就沒時間照顧老人呢?實在不行還可以請保姆和鐘點工。
忙?父母當年照顧咱們的時候可沒說過他們忙。
▼
送
- 1 -
說養老院不好的是不了解真實情況
在中國,“敬老院”和“養老院”并不一樣。
“敬老院”是社會福利事業組織,在農村“五保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依靠集體供養為主,輔之以國家和社會必要的援助。
“養老院”則大多為民辦,一切費用自理,屬于自負贏虧的商業服務性質。
如果嫌敬老院條件不好完全可以把老人送進養老院,或者條件更好的“老年公寓”。
價格高低不等,每月10000的自然比每個月3000的條件好很多。
想進北京的高級老年公寓比“入托”還難,40歲開始排隊還排不上呢。
中國的“養老機構”正在不斷正規、完善,不要拿過去的老觀念套下當下的實際情況。
- 2 -
有些情況下的確送養老院更好
把老人送養老院都是有苦衷的。子女不能時刻在身邊照顧,老人在家使用煤氣、出門走失,都很危險。
打著“不孝”旗號批評別人的多少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拿照顧孩子和照顧老人比的更不客觀。
孩子5歲以上就可以基本自理了,還能與你有交流。可你們照顧過10幾年癱瘓在床的老人嗎?“久病床前無孝子”,話雖難聽也是事實。
老人的病癥我們無法更好更專業的護理,送進老人院請專業人士照顧有錯嗎?
- 3 -
送養老院并非不孝
更不是從此不管不問
有戶把老人送進養老院的家庭表示,我們并非推卸養老責任,只是希望老人獲得更好的照顧。
每周我們去養老院探望老人兩次,逢年過節都把老人接回家里過。
之前生活在一起,三代人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不一樣,總鬧別扭。自從送了養老院,每次我們去探望,老人都特別開心。
在養老院,孩子經常去的老人會格外有面子。
我們和老人的關系反而更好了。
孝敬老人的方法有很多,應該針對每家的實際情況。
- 4 -
中國家庭的生活狀態已經改變了
“家”觀念是建立在以前大家族的基礎上,那時候家里人多,還都生活在一起,女性也不工作,自然有條件照顧老人。
現在呢?目前中國家庭平均人口3.22人,男女都上班,退休年齡還延遲了,生活壓力又大,怎么照顧老人?
環境改變了,應對措施也該相應跟著改變,不然社會怎么進步?
▼
觀點聽完了。兩方都有道理,都足夠客觀。
應不應該送父母去養老院?這似乎不該是一個答案“非黑即白”的問題。
或者這個問題我們從一開始就問錯了。
沒有“應不應該”,只有“愿不愿意”。
我們也問錯了人,這個問題不該問給子女,而應該問給老人。
畢竟,要面對一個全新生活環境的人,是他們。
送與不送,我們聽到了子女的聲音:正如上文,雙方各有其道理。
我們聽到了官方的聲音:
目前,中國還沒有積極提倡送老人入養老機構。除了傳統觀念,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養老機構服務水平還不足以支撐這種“鼓勵”。
我們聽到了他人的聲音:
“送老人去養老院,這家人真不孝!老人可憐啊!”
“老張說他那家養老院不錯,周末也帶咱爸去看看吧。”
但為什么我們唯獨沒聽到老人自己的聲音呢?
的確,真的會有老人誠心實意喜歡去養老院生活,的確存在這種情況。
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必為害怕別人的眼光和他人的指責而“裝孝順”,應把老人留在家。
孝敬老人是發自內心的為老人好,而不是做給別人看。
但如果并非如此,我們或許應該花點心思和時間,去感知老人真實的想法:他們是真心愿意去嗎?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老人了。
如今很多年輕人表示:如果我老了,我愿意去養老院,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
但這樣的想法是建立在我們這一代人獨有的成長環境上。
我們習慣了“自己玩兒”,有網絡,有手機就夠了。我們不需要朋友,甚至不需要戀愛、婚姻。
“我不喜歡照顧別人,同樣,我也不需要別人來照顧我。”
但父母也是這樣想的嗎?
父母說:9點前回家,外面不安全。
父母說:別老減肥,太瘦了不好看。
父母說:老大不小了,趕緊成個家吧,孩子我們給你帶。
這些話,證明父母擁有的還是較為傳統的觀念。
這樣的他們,真的愿意我們把他們送進養老院嗎?
▼
必須承認,我們今天的某些觀念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
今天,我們不再溺愛孩子,摔倒了,自己站起來!
今天,我們不愿意婚后和老人住在一起,年輕人要有自己的空間。
今天,我們不再為了傳宗接代湊合結婚,也不再委屈自己,不合適就分開,仍舊祝福彼此。
但對于養老問題,似乎還沒有發生普遍性地轉變。
或許有一天,1對夫妻照顧8位老人的壓力讓未來的老年人只能去養老院養老。
或許有一天,中國養老機構的水平已足夠服務大多數社會成員。
或許有一天,中國人的養老觀念會發生變化:老年人老了就應該去養老。
但那一天,還不是今天。
想老人心里想的什么,而不是聽他們嘴里說了什么。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那我們為父母呢?
- END -
【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