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縣農村信用工程創建的調查與思考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建設,逐步改善農民“貸款難”和農信社“難貸款”、“收貸難”狀況,初步實現了農民增收、信用社增效、社會形象提升。本文著重對道真縣農村信用工程創建的思路及做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調查分析。
一、基本做法及成效
道真縣將農村信用工程建設作為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破解農村經濟發展瓶頸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來抓,緊扣縣域經濟發展主題,以政府誠信為先導,以信用農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創建為基礎,著力打造誠信環境,構建誠信文化,農村信用工程創建工作成效明顯。截至 2013 年底,全縣 14 個鄉鎮,已創建信用鄉鎮 13 個,信用村 77 個,信用組 1400 個,創建成功率達 96.2%。全縣累計建立農戶經濟檔案59891戶,占總農戶的79.90%。評定信用農戶58977戶,占建檔農戶的 98.47%,獲得全省“農村金融信用縣”稱號。
(一)多方聯動建機制。一是縣、鄉兩級政府均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鄉鎮長任組長,農信社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形成了政府、農村信用社、村支“兩委”及農戶代表“四位一體”的農村信用工程創建聯動機制。二是層層分解落實責任,堅持“政府主導、信用社主抓、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通過層層簽定責任狀,將各項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位、責任到人,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各村由信用社主任、信貸員、鄉鎮駐村干部、村支兩委成員、村民代表組成農戶資信評定小組,負責信用戶初評工作,形成“政銀聯動,上下協作”的組織體系。
(二)評級授信嚴把關。一是嚴格按照信用村(鎮)評定條件,講求實效,嚴把評定質量關,做到成熟一個、評定一個、掛牌一個。二是廣泛開展評級授信民主評議工作,緊緊抓住村民動員會、貸款證發證會、信用村組授牌會以及村民代表對評級授信評定審議“三會一議”關鍵環節,發揮“自管委”等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實現農民在信用工程創建中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三是注重農戶建檔、評級授信規范管理,確保信息真實可靠 , 對確保評級授信公平合理和做好不良債務清償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高效便民強服務。一是嚴格實行限時服務制,把小額農戶貸款調查、審批工作前移,全面推行“30秒”和“5 分鐘”承諾。即 30 秒內完成一戶的經濟檔案的調閱,5 分鐘內完成一筆小額農戶貸款的發放,為農戶開辟了融資快車道。二是上門了解農戶資金需求,提供金融服務,降低農戶融資門檻和成本。三是嚴格實行誠信激勵機制,嚴格落實信用戶貸款優先、額度放寬、利率優惠等激勵措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爭當信用戶,爭創信用村組、信用鄉鎮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誠實守信的自覺性。道真縣 13 個信用鄉鎮農戶主動歸還不良貸款 15986 筆,金額 2.45 億元,有效改善了農村信用環境。四是嚴格落實信用工程創建考核機制,堅持把農村信用工程創建與其他重要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獎懲。
(四)金融支農促發展。為架設支持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的“快車道”,道真縣依托信用工程創建,主動服務,積極作為。一是以支持涉農企業為龍頭,帶動“三農”發展。堅持把資金優先向有特色的產業、公司及項目傾斜,努力為廣大農民搭建致富平臺。創建信用村后,八一村村民雷秋維在農信社貸款 15 萬元發展養豬場,目前員工已達60多人,養豬400多頭,年收入 30 萬元,有效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二是積極支持園區企業做大做強。開設園區企業融資“綠色通道”,向千山藥業、博聯茶業等 4 家入園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累計發放貸款 1260 萬元。三是主動服務“三農”,發放小額信貸 1.31 億元支持農業產業建設,通過融資發展茶園 17 萬畝、中藥材 11 萬畝、花椒 5萬畝。陽溪鎮陽壩村的村民楊昆從 2009 年開始在農信社的貸款幫助下規模種植黨參,走上了致富道路。發放小額信貸4.16億元支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危房改造、生態移民及公路、水利建設,使道真縣城鄉面貌得到較大改善。
二、存在問題
(一)評級建檔不夠扎實。評級授信工作點多面廣、工作量大,有的信貸人員存在畏難情緒,平時較少深入到村、戶中調查了解,僅依賴村支兩委提供的情況進行評級授信及年審,難以保證建檔的真實性、評級的公平性和授信的合理性。
(二)失信懲治缺硬措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以農戶的信譽為保證的,無其他抵押或抵押物,貸款逾期后無可執行物供信用社執行。信用社對有的賴債農戶在懲罰方面無切實可行路徑可走,對信用建設起到了阻礙作用。
(三)存貸比偏低。受經濟發展滯后、城鎮化水平低、無大項目帶動等因素影響,道真縣存貸比一直偏低。小微企業對信貸資金需求不高,現有貸款已基本滿足了其正常生產經營需要,盡管一些小微企業有增加貸款的意愿和需求,但經營規模較小、盈利能力較低,承貸能力有限,增加新的貸款非常困難。
三、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責任,齊抓共管抓落實。一是充分發揮政府在信用工程創建中的主導作用,加強組織協調,進一步支持農信社改革和發展,將信用工程創建與踐行群眾路線結合起來,提高廣大基層干部參與金融支農服務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作用,建立信用工程建設的長效機制。避免行政企業“兩張皮”和企業單打獨斗現象。三是充分發揮村委會在推進信用工程創建中的作用,了解農戶生產經營和收入狀況,掌握農戶還款能力和資信程度,做好信用戶推薦工作。村委會還要積極引導和督促拖欠信用社貸款的農戶按期歸還到期貸款本息,為信用村的創建工作奠定基礎。四是充分發揮群眾在信用工程創建中的主體作用,把“自管委”等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好、管理好、引導好,在推動農村信用工程創建中最終實現農民得實惠、企業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三贏”目標。
(二)進一步優化環境,高效服務謀發展。一是積極支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拓展以誠信園區、誠信小微企業和誠信個體工商戶、誠信單位為主要內容的信用工程創建活動,以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為重點,全力支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二是加強金融服務創新,著力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農村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創造條件。
(三)進一步強化機制,抓管理促宣傳。一是加強維護和管理,建設好先進的農村信用文化,構建“黨委政府牽頭,農村信用社主推,產業化項目扶持引導,農村基層組織(黨支部、村委會等)帶動,農戶、涉農企業主動參與”的“六位一體”創建體系,不斷豐富誠信農民建設內涵。二是加大誠信宣傳力度。通過開展誠信教育“進村組、進田間、進農戶、進校園、進企業”的“五進”活動,讓誠信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三是搭建好“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產業支持、科技支撐、市場信息”五個平臺,努力促進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為持續推動信用工程長期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進一步強化政策扶持,破解融資瓶頸。一是積極主動爭取上級金融部門加大融資傾斜力度,進一步簡化貸款審批程序、優化服務政策,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助推減貧摘帽、同步小康進程。二是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多地將新增信貸資源配置到涉農企業,帶動“三農”發展。對信譽好的農村種、養、加、運大戶,應放寬貸款條件、貸款期限,增加貸款授信額度,真正實現“社農雙贏”。
(五)進一步規范后續管理、獎懲分明營造誠信氛圍。一是對已創建的信用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應樹立“創建和管理并重”的思想,加強對信用工程的后續監測管理,形成長效機制。二是對出現不良記錄的信用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應及時提醒并采取有關措施,甚至取消授牌,營造一種“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三是對于性質惡劣的“失信戶”給予嚴厲打擊,絕不手軟。只有采取多措并舉、多方聯動的舉措,才能切實將農村信用工程建設落到實處,建有成果。(省委政研室農村處 封雨婷)
來源:《貴州調研》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