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好施、樂于助人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良好品德。在當下,若哪個國家發生大的災害,中國就會給予一定的金錢和物資上的人道幫助;而在古代,中國同樣樂善好施,收留和救助了一眾“難民”。這些“難民”有些知恩圖報,為中國開拓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有一些人不但不知報答恩情,還恩將仇報,導致華夏大地上民不聊生,甚至國破家亡。其中以這幾次最為典型:
東漢初期,匈奴十分強大,而劉秀無力與匈奴戰。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內部為了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呼韓耶單于率領部眾歸附東漢,從此匈奴就分為南、北匈奴。東漢政府將南匈奴安置在延邊一代并設立監管機構,讓漢人對南匈奴進行監管,每年東漢王朝給南匈奴一定的糧食、絲帛等物資,而南匈奴幫助漢朝抵抗北匈奴。
和平、安寧的環境讓南匈奴很快的發展了起來。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起兵,而經過壯大的南匈奴更是直接以一方“軍閥”的身份參加到戰爭之中,東漢大學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就被南匈奴掠去。最后,曹操將南匈奴降服,并將其分為五部,選漢人對其進行監管。
到了西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病死,惠帝即位,惠帝的皇后賈后為了獨攬大權,殺死了輔臣的外戚楊駿,導致了“八王之亂”。而混戰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給了南匈奴人機會,匈奴人劉淵在并州起兵,建立漢國,占領了北方的大部分地方。不久后,其子劉聰更是攻占長安,滅西晉。劉淵的叛亂同時還帶動了塞北的五胡叛亂,造成了“五胡亂華”,到處戰火橫飛,生靈涂炭,漢族人更是被胡人視如草芥,任意屠殺,甚至是當成軍糧。
在唐朝初期,突厥被唐朝消滅,大量的突厥人涌入唐朝。少部分突厥人能夠進京并謀求到一官半職,大部分都安排在邊疆上。在邊疆上的突厥人歷經戰爭,大都驍勇善戰,涌現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武將。其中一個叫史思明的突厥人就十分驍勇善戰,為唐朝抵御外敵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玄宗整日縱情聲色,只知寵幸楊貴妃,導致大權掌握在楊貴妃一家手中。重臣安祿山與楊貴妃之兄楊國忠之間為了爭奪權力,矛盾不斷的激化。最后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等人在范陽起兵反叛,短時間就控制了河北、河南的大部分郡縣,之后又一步步攻陷長安等地,史稱“安史之亂”。
唐廷對安史叛軍進行不斷地反擊,隨著反叛的兩名主將安祿山、史思明先后都被其子和部下謀害導致叛軍內部分裂,唐朝才終于將“安史之亂”平定。
雖然“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但卻生靈涂炭,千萬軍民死在戰爭中。其中史思明的部隊最為殘暴,每攻陷一城,就將城中老弱男丁殺光,以壯丁為挑夫,把婦女奸淫殆遍。經此一役,唐朝開始慢慢沒落,最后走向了滅亡。
通古斯人本居住在西伯利亞,但因西伯利亞嚴寒氣候的影響,部分通古斯人逃到了當時明朝的遼東一代,最后被明朝接受,他們也就成為了明朝人。而這其中就有努爾哈赤的祖先,所以努爾哈赤并不是女真族人,而是通古斯人。由于通古斯人是外來人中,遭到了當時的女真族人的歧視。直到努爾哈赤攻占了大部分的女真部落,統一了女真后,他就將自己的名族改成了女真族人,之后又建立了大金國。
隨著大金越來越強大,努爾哈赤更是直指中原,趁著明朝內亂,向大明發起了進攻,一步步吞噬明朝的疆土,最后將漢人統治的明朝推翻,建立了滿族人統治的大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