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殺了魏忠賢,如若不處死,明朝可能不會這么快滅亡!
提到魏忠賢,人們就會想到,這是一個殘暴、冷庫、自私,無惡不作的奸佞。他之所以能夠得寵,權傾朝野,甚至有人叫他九千九百歲,是因為明熹宗朱由校。如果沒有朱由校,也就沒有歷史上的權臣魏忠賢。
而朱由校臨終囑托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朱由校的言外之意,千萬不要殺魏忠賢,遇到大事的時候,他能夠幫助大明朝。但是崇禎帝朱由檢沒有聽哥哥的,當上皇帝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魏忠賢。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么,假如崇禎不殺魏忠賢,崇禎皇帝還能翻盤嗎?明朝是否也不至于亡得那么快?
魏忠賢原先不過是一流氓惡棍,在里面混不下去了,便選擇了進宮當太監。魏忠賢雖然目不識丁,但拍馬屁的功夫卻很兇猛,于是進宮不久他就失掉了老太監的選拔,后來又和皇子奶媽打得熾熱。
在萬歷皇帝時期,魏忠賢深得皇帝的喜歡,開端青云直上。而到了明熹宗上臺之后,魏忠賢間接成爲了太監之首,而朝政大事也根本上交給了魏忠賢。在位七年的明熹宗,他只對制造木器感興趣,所以朝政的事情,他都交給了信任的魏忠賢。
魏忠賢當政之后,他是閹黨實際上的首領,魏忠賢代表的閹黨和士大夫臣工為代表的東林黨人水火不容,相互奮斗十分激烈,他開始打壓東林黨,不少東林黨的人士在此時遭到虐待。天啟帝不算弱智君主,心里非常清楚自個做了啥,關于閹黨的實力逐漸強大也感到懼怕,可是東林黨也有點不受操控的姿態,這即是玩平衡的手法了,堅持兩邊的戰略平衡。
大明朝廷出了閹黨,自然是皇帝最不希望看見的,可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讓明朝顯得像是內閣制相同,朝廷大臣具有非常大的權利,關于皇權都有一種要挾的意味,并且這些酸腐文臣太過于陳腐,關于大明的社稷江山不是很介意,關于自個的利益都要最大化,為了控制東林黨,啟用閹黨也是勢在必行的一種辦法。
崇禎在當王爺時,就曉得魏忠賢禍國殃民的事情,所以他在即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魏忠賢給殺了,樹立本人明君的模范。
魏忠賢一死,閹黨就支離破碎了,東林黨開始上位。而東林黨不過是些只會空談、不懂治國的文人儒夫。在李自成快要攻破北京時,崇禎皇帝向大臣籌錢作軍餉都做不到,大臣們個個說窮。而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卻搜出了幾千萬兩白銀。想想要是魏忠賢在的話,籌集軍餉一事壓根不是難事,畢竟在他的鐵腕之下,誰敢不給錢呢?
魏忠賢雖然人品不怎么好,但是他知道怎么干。他打擊的對象是東林黨,而大明最后就亡到東林黨手里。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沒錢,而錢都在東林黨手里,其實,魏忠賢在貪也是一個人貪,東林黨是集體貪。東林黨有家無國,魏忠賢有自己還有國。因為大明亡魏忠賢必死,而大明亡東林黨還幻想新朝也會用他們,他們利益不變的。所以,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會亡,崇禎只要利用好魏忠賢剿滅農民軍,阻擋滿清,當經濟好轉了,在進行改革,就會讓大明重新活過來。說到底,崇禎政治水平欠佳,魏忠賢剛好補足。
雖然魏忠賢是個禍國殃民的大太監,但其治國的才能還是有的,畢竟在明熹宗刻木頭的幾年里,都是魏忠賢在幫助管理國度的。所以假如崇禎皇帝聽其兄長的話,讓魏忠賢協助他管理國度,那明朝也不至于在崇禎的手上淪亡。既然李自成難以滅明,那清兵入關至多要推延幾十年了。
直到崇禎自殺才想起天啟皇帝的勸誡,后悔現已為時已晚:忠賢若在,事必不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