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各機構積極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探索形成了一批符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服務模式,對促進解決農業貸款難、貸款貴、風險高等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更好地總結農村金融創新經驗,宣傳推廣貼近農民、服務農業的有效做法,農業部推薦一批金融支農創新模式。
一、“政銀擔”模式
“政銀擔”是指政府、銀行、擔保機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分工協作,政府扶持或直接出資設立擔保公司,對符合條件的農業信貸項目予以擔保,銀行再發放貸款。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金融資本落地。將量大面廣、額度小的農業信貸需求匯集起來,將銀行與農戶“一對多”的關系變成與擔保公司的“一對一”,拉近了供求雙方的距離,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政府通過對擔保公司的資本金注入,擔保公司能夠放大實現其凈資產最高15倍的杠桿效應。三是農業信貸風險可控。將信貸風險從銀行部分轉移到了擔保公司,分散了農業信貸風險,調動了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同時政府對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給“政銀擔”模式予持續的擔保費用補助和風險代償補助,確保了可持續運營。
2015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建立財政支持的政策性、專注性、獨立性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目前,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已完成注資446.88億元,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已掛牌成立,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已組建并開始向縣市延伸,27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已開展實質性業務,一個多層次、廣覆蓋的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初見雛形。其中,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創新開發的“4321”模式,由省級農擔公司、省信用擔保集團、銀行、地方政府,按照4∶3∶2∶1的比例承擔風險責任,實現了風險共擔,調動了各方積極性,推動了業務快速拓展。截至2017年6月末,成立一年半的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已累計為313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18.2億元。
二、“銀行貸款+風險補償金”模式
“銀行貸款+風險補償金”是指由財政資金建立風險補償金,合作銀行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無擔保、無抵押、低成本、簡便快捷的貸款,當出現不良貸款時,按約定程序和比例從財政風險補償金中予以補償。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弱化了對農民財產抵押物的要求,調動了銀行積極性,有效提升了貸款可得性。二是發揮了財政資金“小錢撬大錢”的作用,可按照政府風險補償金最高10倍的杠桿撬動銀行貸款。
江西的“財政惠農信貸通”是此類模式的典型代表。2014年,江西省、市、縣三級財政籌集引導資金15億元存入合作銀行作為風險補償金,合作銀行按不低于財政風險補償金的8倍發放貸款。在風險補償上,按照銀行實際放貸規模核定財政風險補償比例,放貸規模越大補償比例越高,起到了很好的激勵約束作用。截至2017年6月末,江西省通過“財政惠農信貸通”累計貸款323.29億元。江蘇、河北、浙江等不少省份都對“銀行貸款+風險補償金”模式進行了推廣應用。
三、“政銀保”模式
“政銀保”是指保險公司為貸款主體提供保證保險,銀行提供貸款,政府提供保費補貼、貼息補貼和風險補償支持,通過財政、信貸、保險三輪驅動,共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發揮了保證保險的增信作用。二是弱化了對抵質押物的要求,農民可以獲得快捷優惠的貸款。三是實現了政府、銀行、保險機構風險共擔。
廣東佛山市三水區于2008年最先提出“政銀保”模式。截至2016年12月末,區財政投放保費補貼資金累計1001萬元,累計發放“政銀保”貸款5820筆,金額10.18億元,資金撬動效應達100倍。廣東省從2013年起,以四年為一個周期,實施農民合作社“政銀保”項目。2013年省財政投入5000萬元,其中1400萬元用于保費全額補貼,2100萬元用于貸款利息的50%補貼,1500萬元用于設立超賠資金。當貸款逾期,發生風險時,損失額的20%由銀行承擔,其余80%由保險公司在最高賠付限額內向銀行賠付;超出最高賠付限額部分由“政銀保”超賠資金賠付80%,其余由銀行承擔。2014年省財政再投入9700萬元,實施范圍進一步擴大。目前,上海、山東、河北、福建等多個省份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推廣“政銀保”模式。其中,上海市通過這種模式,財政僅支出3300萬元,累計撬動銀行貸款25億元。
四、“兩權抵押貸款”模式
“兩權抵押貸款”是指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其中,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是以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作抵押、由銀行向農戶或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是在不改變宅基地所有權性質的前提下,以農民住房所有權及所占宅基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由銀行向住房所有人發放貸款。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賦予了“兩權”抵押融資功能,創新了“兩權”抵押貸款產品和服務,有利于盤活農村存量資產、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發展。二是試點地區政府承擔主體責任,有效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搭建、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制定、抵押物價值評估、抵押物處置等工作。三是注重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堅持不改變公有制性質、不突破耕地紅線、不層層下達規模指標,用于抵押的承包土地沒有權屬爭議,且不能超過農民承包土地的剩余年限。
2016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委確定了232個農地抵押貸款試點縣(市、區)和59個農房抵押貸款試點縣(市、區)。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推出了“兩權+第三方擔保”、農村多產權組合抵押、農房小額保證保險貸款等多種信貸產品,900余家地方金融機構建立了專項信貸管理制度。同時,配合“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農村產權流轉體系逐步健全,抵押物處置機制不斷完善,一些試點地區成立了由龍頭企業或政府參股的土地收儲公司;有的采取“預抵押”方式,在放貸前找好“下家”;也有的試點地區將產權反抵押給有處置能力的第三方,并由第三方擔保,解決處置問題。截至2016年末,經國務院批準的232個農地抵押貸款試點縣和59個農房抵押貸款試點縣,共發放“兩權”抵押貸款26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