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痛風,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關節突發的紅、腫、熱、痛,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發作時關節痛得動彈不得,而不發作時就像正常人一樣。甚至不少人會認為,痛風也就是一個關節病,忍一忍或者吃點止痛藥就過去了,沒什么大不了的。在這里筆者要告訴大家,雖然痛風對身體的主要損害是關節及其周圍組織,但絕不僅僅局限于關節,它還可引起泌尿、心血管、內分泌等系統損害。尤其是腎臟,一直被“深深地傷害著”。
為什么痛風會“傷腎”?
痛風是一種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的慢性晶體相關性關節病。正常成人每日通過飲食和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尿酸約有750mg,這些尿酸中有1/3(約200-300mg)會經腸道分解代謝,而剩下的2/3(約400-600mg)都會經腎臟排泄,從而維持體內尿酸水平的穩定。當體內血尿酸水平升高時,尿酸會形成尿酸鹽結晶,通過腎臟排泄時容易沉積在腎組織,造成腎臟損害。據統計,約17%-25%的痛風患者會出現腎功能衰竭,其中60%-70%的患者會因此而死亡。而且痛風患者的壽命普遍比正常人減少10-20年。
痛風可引起哪些腎損害?
又稱為尿酸性腎病,是痛風患者最常見的腎臟損害;即血液中尿酸鹽濃度增高達到過飽和狀態,尿酸鹽結晶沉積于腎臟而引起病變。其在男性中更為多見,男女之比約為9:1,而約85%為中老年人。痛風性腎病多發生在患痛風10年以上的“老病號”身上。主要是尿酸鹽結晶沉積于腎間質和腎小管中,導致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腎小管萎縮 、管腔閉塞、間質纖維化,進而腎單位毀損。但這種變化是十分緩慢的,所以痛風性腎病往往在早期不易被察覺。因為早期可能不會出現任何腎損害相關的臨床癥狀,或者僅表現為間歇、輕度的腎區酸痛,而一般尿常規檢查往往也無陽性發現。一旦等到出現腰痛、夜尿明顯增多、浮腫等癥狀才引起重視,腎功能可能已經受損。若到醫院檢查發現肌酐已經明顯增高、持續蛋白尿、尿比重降低時,腎功能損害常常已經到了中晚期,更甚者只能靠血液透析或腎移植維持生命。
痛風性腎病大體病理
當尿酸鹽結晶不斷沉積在腎盂腎盞及輸尿管時,便可形成尿路結石。痛風患者尿路結石的發生率約為35%-40%,比正常人高200倍。而且當血尿酸水平>714μmol/L(12mg/dl)或24小時尿尿酸排出總量超過6.6mmol(1100mg)時,過半數患者會出現腎結石。如果結石較小(<1cm),部分患者通過多飲水,或可隨尿液排出而不出現癥狀;若結石較大,則可引起腎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甚至尿路阻塞。
尿酸性結石
由于尿酸鹽結晶在腎小管、腎集合管、腎盂腎盞及輸尿管內大量沉積,致使尿路阻塞,造成急性梗阻性腎病,有時可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這主要見于血尿酸重度增高的患者,尤其多見于腫瘤化療后,血尿酸迅速增高至714μmol/L(12mg/dl)以上者。
痛風患者該如何“護腎”?
首先,痛風患者要注意合理飲食,不喝酒、不吃內臟、少吃海產,并且喝充足的水。但是,僅僅“管住嘴”是不夠的,因為食物中的嘌呤代謝而成的尿酸(外源性尿酸)僅占尿酸總生成量的20%,而人體自身新陳代謝產生的尿酸(內源性尿酸)則占尿酸總生成量的80%。所以,痛風患者還應遵醫囑堅持服用降尿酸藥,減少內源性尿酸的生成,這才是“護腎”的關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降尿酸藥,如苯溴馬隆、丙磺舒、磺吡酮等,其藥物機理是促進尿酸從尿液中排泄,可導致尿酸鹽結晶沉積增加,因此存在腎臟損害時應避免服用此類藥物,并定期檢查尿常規、腎功能和泌尿系統超聲等。
小結
痛風患者,尤其是病程較長的患者,一定要有預防腎損害的意識。因為痛風引起腎臟損害往往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所以出現腎損害前積極降尿酸治療,才是防止以上情況發生的關鍵。痛風患者應做到“管住嘴、邁開腿、多喝水”,以及在醫生指導下堅持規則治療,并定期隨診復查,監測藥物療效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來源: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