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陰陽針刺法治療面癱倒錯23例
劉 娟,楊白燕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300381)
貝爾麻痹(Bellpalsy)亦稱特發性面神經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性反應所致的周圍性面癱[1]。本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癥見患側面部額紋消失,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漏氣,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不能完成蹙額皺眉、眼瞼閉合等表情動作。若初期癥狀嚴重,治療不及時或失治誤治,易出現口角反歪向患側,同時可伴有患側鼻唇溝加深、聯帶運動等癥狀,這種現象稱為“倒錯現象”。筆者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跟隨導師楊白燕教授學習期間采用平衡陰陽針刺法治療面癱倒錯患者23例,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3例患者均來自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73歲,平均(44±12)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24個月,平均(10.1±5.7)個月?;颊呔煌潭入p側表情肌不對稱,口角歪向患側,其中6例患者有明顯的聯帶運動癥狀。
2 治療方法
取穴:地倉、頰車、夾承漿、合谷、內關、三陰交、太沖、水溝、承漿,患側頭維、陽白四透、攢竹、魚腰、絲竹空、四白兩透(向目內眥、目外眥)、迎香、下關,健側地倉與頰車之間排刺。
操作:患者仰臥位,取0.30 mm×40 mm毫針,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刺入。陽白四透,平刺進針后分別向攢竹、絲竹空、頭維、神庭方向透刺10~15 mm,行平補平瀉;四白兩透,平刺進針后分別向目內眥、目外眥方向透刺8~10 mm,得氣即止;水溝、承漿、雙側夾承漿、雙側地倉均向健側斜刺,針體與皮膚表面呈30°角,進針約10 mm,其中水溝、承漿、患側夾承漿、地倉施捻轉補法,健側夾承漿、地倉施瀉法;健側地倉與頰車連線沿手陽明經筋面部支脈以相同間距直刺5針,進針8~10 mm,不施手法;內關直刺約20 mm,得氣后施提插捻轉瀉法1 min;合谷、太沖直刺15~20 mm,施以捻轉瀉法1 min;三陰交直刺進針約20 mm,施捻轉補法1 min;余穴常規操作,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每日1次,14次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3 治療結果
參照House 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分級評價系統[2]。痊愈:面部運動功能正常,表情自然,無聯帶運動,計14例;顯效:面部運動僅有輕度不對稱,表情基本自然,雙側額紋基本對稱,仔細觀察可能有輕微聯帶運動,計5例;有效:面部運動明顯不對稱,表情不自然,患側上額輕微運動,可伴有不嚴重的聯帶運動,計3例;無效:患者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計1例。總有效率為95.7%。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37歲,于2015年10月21日就診。主訴:左側口?6個月。半年前勞累后出現輕微感冒癥狀,未予重視,繼而出現左側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漱口漏水等癥狀。于外院查顱腦CT排除顱內病變,診斷為面神經麻痹。經激素配合營養神經藥物(具體用藥不詳)及針刺治療2個月,癥狀稍緩解。后因恢復效果不理想繼續接受針刺治療,1個月前發現口角歪向患側且漸加重,遂前來就診??贪Y:左側額紋變淺、眼瞼閉合無力、鼻唇溝加深、口角不對稱歪向左側,患側口角陣發性痙攣頻發,無耳后疼痛,舌紅、苔白,脈弦。采用上述平衡陰陽針刺法治療1個療程后眼瞼閉合有力,患側口角陣發性痙攣發作頻率明顯降低。經治療2個療程后雙側額紋對稱,眼瞼閉合有力,鼻唇溝、口角基本對稱,左側口角偶發痙攣。
5 體會
面癱,在中醫學中屬“卒口僻”“口眼?斜”等范疇。《靈樞·經筋》曰:“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引頰移口”。本病常發于貪涼喜冷,迎風乘車后,或有感冒病史,正氣不足,腠理開泄,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直中經筋。多數面癱患者經治療可痊愈,少數患者有部分遺留癥狀,甚至出現倒錯現象。倒錯的產生與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相關。關于面癱的治療時機目前仍存在爭議,楊白燕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在急性期及時對患側面部進行適度刺激可使面神經興奮,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炎性反應,促進水腫吸收,使面神經受壓程度減輕,受壓時間縮短,有利于提高治愈率。面癱的不同時期,其治療方法和原則亦不同,需辨而施治?!端貑枴ご桃摗吩唬骸安∮懈〕?,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泵姘c急性期病邪表淺,正邪交爭,刺激過強則攻伐太過,損傷正氣,致邪氣滯留深入。后期脈絡空虛亦不可強刺激以免耗氣傷血?;颊卟∏檫w延不愈,加之刺激過度,則患側面部陰血不足,脈絡空虛,經筋失養,肌肉攣縮,以致倒錯。人之左右,分而陰陽,陰消而陽長,陽衰則陰盛?;紓葰馓撗賱t健側氣充血旺,兩側一虛一實,一衰一盛,陰陽失衡,不得對稱,故應治以補虛瀉實,平衡陰陽。
面癱以手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失養為主。頭維、四白、迎香、地倉、頰車、下關、合谷等穴屬手足陽明經,陽明經多氣多血,刺之可調補氣血,通經活絡,鼓舞陽氣。陽白乃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激發陽經經氣,一穴四透以助勢,推動經氣運轉,使蹙額有力。水溝、承漿、患側夾承漿與地倉補患側局部不足之氣血以養經脈;健側地倉與頰車間排刺所過與手陽明經筋面部支脈相合,陽明經氣血充盛,合夾承漿、地倉共瀉過盛之氣,數穴并行共奏補虛瀉實、平衡陰陽之功。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可理氣散滯、疏通血脈;三陰交為肝、脾、腎三陰經交會之所,刺之可滋腎調肝益脾,以扶助正氣,迫邪外出;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太沖為足厥陰經原穴,“兩陽合明,謂之陽明”“兩陰交盡,謂之厥陰”,兩穴相合,開四關以調和一身陰陽氣血之出入離合。
面癱急性期治療手法宜輕柔,控制刺激量,免傷正氣,以防為后期治療及恢復增加難度。后遺癥期補氣血以扶正,手法輕,刺激量小,以調和面部經氣。且每診均須詢問患者有無面部抽動感或痙攣現象,并觀察患者抬眉蹙額、閉眼、示齒、鼓腮等表情動作,若發現患側面部異常則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及早預防和控制倒錯現象的出現和加重。治療過程中要重視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消除疑慮,緩解焦慮,端正心態,樹立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療,早日康復。
(選自《中國針灸》雜志2017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