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提問:“我孩子在家總喜歡把自己關起來,也不知道干什么。我有幾次裝作和他說話,出屋時自然地把門敞開,我剛沒走遠,就聽見吧嗒一聲,孩子又把門關上了。最近還在門上貼‘隨手關門’的條子。
我特別不舒服,有時候我多說幾句,他不頂嘴,但也滿不在乎,回自己屋子里關上門甚至鎖起來,我該怎么開導我的孩子?怎么改變他?”我的孩子怎么不愿意和我分享了。
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說說他的經歷,或許能更好地解答家長類似的疑惑
▋別拿“又不是故意的”當借口
我少年時期的房間,書桌前就是大窗戶,連著陽臺。小學時代最驚悚的記憶,就是我媽從窗戶口忽然冒出一聲“又駝背!”“握筆的方式又不對!”“又看小說!”云云,那真是一種緊閉房間門、拉上窗簾也無法阻止的驚悚。
但我媽卻因為能隨時幫助我改正陋習而得意不已。
可我卻落下了個后遺癥,現在每每坐回那張舊書桌前,我都會莫名地緊張一下下,心虛地朝陽臺望一眼。
懂事之后發生過的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初三的時候,媽媽偷看了我手機里的短信,還像抓住把柄似的,得意洋洋,有理有據,嘲笑乃至痛罵我那卑微的單相思……可能在一個母親看來,這種青春萌動遠比早戀更可恥吧,我明白她是恨鐵不成鋼,可那種鄙夷的神色卻永遠刻在心頭。
類似的事情還有日記……我媽總習慣性地搪塞,“又不是故意的,你擺在那么明顯的地方,想看不到都難。”而我能做的,也只剩語塞和張口結舌了。
▋你的孩子,其實并不屬于你
可媽媽從沒意識到,那是我的書桌,我的床,我的手機……也許從那張字條被摘下開始,我的這場“戰爭”就注定不會獲勝。只是我始終無法接受一種偏見:未成年談何隱私?經濟不獨立談何自由?
為什么我們一方面在社會上抵制不公,另一方面卻在家里創造弱勢群體?
因此,我想對這位家長說:有些孩子喜歡關臥室門,有些孩子不喜歡關臥室門。但歸根到底,他們想要的,只是關或者不關門的權力和自由而已。但發放這種自由的主動權在父母手中,放還是不放,放多還是放少,是父母的自由,是不是在窗外不時冒出幾句訓誡,是否在房門燈光還亮著時自顧自推門進來“探視”,是不是翻開孩子放在桌上,還沒收進抽屜的書信……這都是父母的自由。
我只希望這些家長,千萬不要把侵占孩子可憐的隱私視為樂趣,還包裹著“我關心你”的糖衣。
最后附上紀伯倫的《論孩子》,與所有家長共勉: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