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兒子兒媳,王媽媽的驕傲可以從臉上一覽無余——兒子自幼成績優異,大學畢業以后又去了美國深造,這不,三十出頭就在上海買了房,還是兩層復式的那種,兒媳也是個孝順人,說了好幾次要接王媽媽去享福呢!
搬去孩子家住住,王媽媽可沒什么放不下的,就是這雙膝蓋不允許。一犯起病來,膝蓋腫得跟倆饅頭一樣,疼痛難忍,更別說上下樓了!都是年輕的時候沒注意,才落下這毛病。
老人家所謂的“腿疼”,大多是骨關節炎在作怪,疼起來一步路也走不了,有的人還為此動了刀子。
人的正常關節由關節腔、關節囊、關節面組成,并在骨骼的表面覆蓋著一層軟骨,這些軟骨和關節囊滑膜細胞還能夠分泌粘液,起到潤滑的作用。
隨著年齡的增大,人體的衰老,一些關節特別是負重大關節如膝、髖關節的軟骨發生磨損,局部潤滑功能下降,嚴重的磨損能使軟骨下骨質增生,磨損顆粒刺激滑膜,引起疼痛和腫脹。
就好比機器軸承持續負重運轉,老化磨損,表面變得坑坑洼洼,潤滑油也不夠了。
醫學上把這種情況稱作骨關節炎,又叫退行性關節病。多發生在50歲以后,女性多于男性。最常受累的是膝、髖、手指、腰椎、頸椎等關節。
骨關節炎典型的表現為關節疼痛和僵硬。
疼痛常發生于早晨起床的時候,稍微活動后有所緩解,但活動過多了疼痛又會加重。在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保持一定姿勢時,關節還能感覺到僵硬,但不會超過1個小時。天氣變冷、活動過多時,可發生關節腫脹、壓痛,有時候還能感覺到摩擦或“咔嗒”聲。
負重骨關節磨損和功能減退是不可逆的,是衰老的必然結果,從30歲就緩慢開始了。所以,對骨關節的保護和關節力量鍛煉都應及早進行。
★ 勞逸結合
避免關節過度負重,避免長時間處于某一體位,如久坐、久站。
在日常鍛煉時不能盲目地增加慢跑、步行、上下臺階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適當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項目,減輕膝關節的損耗。
★ 糾正不良姿勢
如今很多學校和家長十分注意孩子的坐姿,以保護頸椎和視力。
其實站姿、下蹲姿勢也十分重要,一些歪斜、側倚、蹲下走路的姿勢也是增加膝關節壓力、增加其受傷風險的重要原因。因此對有不良姿勢的,應盡量予以糾正。
★ 減輕體重
人只有兩條腿,全身的重量都施加在髖關節、膝關節上,很難想象一個機器零件能夠負重一百多斤每天跑來跑去。這么說來,體重越大,關節承受的壓力也就越大。
因此,體重超標的朋友需要減肥,保持正常的體重指數,減少關節負重。
★ 關節保暖
關節面的軟骨、滑膜都是相對缺乏血液供應的組織,細胞的代謝全靠附近小血管攜帶的養分滲透而來。如果暴露在過冷的空氣中,局部淺表的血管受冷收縮,將影響軟骨細胞的生存,久而久之,將加速關節炎的進程。
因此,溫度有變時要注意關節保暖,盡量穿著長褲,不要把膝關節直接暴露在冷空氣中。
★ 關節力量鍛煉
1. 直腿抬高:
仰臥,膝伸直,抬高30厘米。
保持這個姿勢1分鐘后,放下休息片刻。
重復練習,10~15次一組,每天2組。
如果覺得堅持1分鐘無壓力,可在腳腕處負重,進行直腿抬高練習。
2. 負重短弧、長弧:
坐在床邊(或較高的沙發、板凳),在膝關節下墊一個枕頭或靠墊,在腳踝處負重5公斤左右。
抬腿伸直練習,從膝關節屈曲30°開始為短弧,從屈曲90°開始為長弧。可適當提高負重。
3. 跪位屈膝:
跪坐在床,自行向后跪壓,以鍛煉髖關節活動度。
從防到治,遠離骨關節炎的折磨(上) --- 消化病公益科普954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