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處理朝政,每天事情很多,宮廷內外之事十分繁雜。也難免心煩惱怒,時間一久產生陰虛潮熱、胸悶憋氣、很不高興。于是就找太醫院的太醫來瞧病,可太醫院的太醫大都是膽小怕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當下又昰實行的文字獄,動不動就推出午門斬首,太醫們給老佛爺的用藥小心又小心,太醫院給老佛爺用了不少中藥都不見效,當時也有西醫西藥,西藥用后也不見效,讓太醫院的醫生很為難。
時間久了,這事就傳了出來,有一個小官是上書房的行走,在與人聊天時說:我媽媽當年在我們家鄉就是得的這個病,用枸杞子樹根的皮,先是將挖出來的鮮樹根用大木槌挷、挷捶幾下,再將其中的心子抽出來,剪短或剝下皮來熬水喝,就能治好老佛爺的這個病。
這位上書房的行走所說的話一不小心傳到老佛爺的耳朵里去了,老佛爺要召見他,這可把他嚇得夠嗆。這可怎么辦呀,太后有旨:你回去給我去取。他們家在浙江嘉善,有一個小鎮—叫魏塘,他回到魏塘挑了好多整齊又好看的枸杞子樹根的皮,帶了回來,獻給了慈禧太后。
老佛爺喝完一煎之后,覺得很舒服,然后對身邊人說:我的那個脾氣好多了,胸也不憋悶、不熱了,又說你們把他叫來,我問他這藥叫什么名。一聽說老佛爺要問這藥的名,可把這位小官嚇壞了,能實話實說嗎?這叫枸杞子的根皮,枸杞子枸與狗同音,大清王朝實行的文字獄,一句話說不好,觸犯了老佛爺就沒命了,他想這可怎么辦呀?
他自己琢磨,不是從前有個故事,仙姑提杖追趕老頭兒要他吃家傳長生草果——枸杞子,這枸杞子不就是仙姑的化身嘛。因此以前有人也把枸杞子根皮叫地仙—地仙的骨皮。于是他想出了回答老佛爺對話:地仙的骨皮。也正符合了前人將枸杞子根皮叫地仙的說法。老佛爺一聽“地仙”這兩個字的名,可高興了,說明我與天地同在。說了一聲“好”。一個好字聲響,這位小官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心想我的頭保住了。
從此之后,魏塘地仙骨皮(地骨皮)就成為河北安國、安徽亳州藥材市場上的地道藥材,正宗藥材了。
【藥名】地骨皮
【別名】杞根、地骨、枸杞根、枸杞根皮、紅榴根。
【藥性】甘、淡,寒。入肺、腎經。
【功效】涼血除蒸,清肺降火。
【應用】
1.陰虛發熱,盜汗骨蒸本品甘寒清潤,能清肝腎之虛熱,除有汗之骨蒸,為退虛熱、療骨蒸之佳品,常與知母、鱉甲、銀柴胡等配伍,治療陰虛發熱,如地骨皮湯(《圣濟總錄》);若用治盜汗骨蒸、肌瘦潮熱,常與秦艽、鱉甲配伍,如秦艽鱉甲散(《衛生寶鑒》)。
2.肺熱咳嗽品甘寒,善清泄肺熱,除肺中伏火,則清肅之令自行,故多用治肺火郁結,氣逆不降,咳嗽氣喘,皮膚蒸熱等癥,常與桑白皮、甘草等同用,如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3.血熱出血證本品甘寒入血分,能清熱、涼血、止血,常用治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經驗廣集》單用本品加酒煎服,亦可配白茅根、側柏葉等涼血止血藥治之。
此外,本品于清熱除蒸泄火之中,而能生津止渴,故與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可治內熱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外感風寒發熱及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百藥炮制》,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百藥炮制》選擇112種常用重點中藥,簡介來源、性味功效,重點比較每一味中藥的生品和炮制品之間的差異,如:加工方法和炮制方法、功效對比等內容。特別是作者結合自己長期積累的中藥炮制及鑒別經驗所做的評注,針對每味炮制中藥臨床使用應特別注意的地方予以提示,對讀者掌握炮制藥品精髓,臨床選用好不同炮制品,達到安全有效、減毒增效用藥,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同時每一味藥物還配有多幅彩色插圖,方便讀者參習對比。《百藥炮制》適合中醫藥工作者和中醫藥愛好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