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這事兒都可以學,可以練,可以進步,可以再提高,還有什么事兒是學不了的呢?
學習任何技能,都要想辦法找到“最少必要知識”。
終身學習的最少必要知識是:“如何閱讀”以及“如何選書”?
學習英文(或任何外語)的最少必要知識其實只有一個字:“用”;再多一點,“如何查詞典”和“如何查語法書”。
中國人學英語喜歡背單詞書,卻永遠忽略最少必要知識:“造句”。
學開車,關于安全,最少必要知識也只有一個字:“慢”。
這就是為什么這本“書”其實只有一個字的原因。
學習的過程就是與自己的“直覺”作斗爭的過程。我們的很多直覺都是錯的,就是需要經過教育不斷校正的。
這就是為什么通常情況下重要的知識都是反直覺,甚至反常識的根本原因。而學習就是為了脫離愚昧,什么是愚昧?
愚昧就是全然活在未經校正的直覺當中。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永遠不能相信直覺。只不過,我們盡量小心那些未經驗證、未經審核、未經校正的直覺。
而那些經過驗證的、經過審核的、經過校正的直覺,不相信即相當于浪費教育。
與常識相反的是,通過閱讀幾乎可以學到任何東西。當我買本書要學如何打臺球的時候,身邊很多人表示驚訝,說,那不應該是看視頻更有效嗎?
他們不知道,我連游泳都是看書學的。
書的好處是有效率。你可以大致看看目錄就知道重點在哪里了,你可以隨時中斷、隨時回來,隨時反復。看視頻、找教練,都沒這樣的方便。更為關鍵的是,乍看起來那些需要體驗與實踐的知識好像并不適合通過閱讀獲得,但恰恰相反,正因為是通過閱讀學習的,才可能鍛煉大腦的想象能力,自我調控能力,最終可以無所不學。
這本書沒有任何插圖,是有意為之的——就是要示范一下:
連如此重要、如此私密的知識,都可以只通過文字傳遞。
重要知識具有普遍一致的特征:它正確,但人們對它卻有不同的認知。
首先所有技能都需要通過反復練習而最終習得——每個人的好奇心與耐心程度都各不相同,這決定了每個人的水平最終都各不相同。
其次,體驗原本就是很私人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大腦雖然結構大致相同,但腦細胞之間的關聯卻各自有著天壤之別。于是,有的人某些方面敏感,另外一些方面愚鈍,而另外一些人反之。于是,相互之間的討論常常“驢唇不對馬嘴”——這也是重要知識難以傳遞的根本原因之一。
俗話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說的就是這事兒。
衛生課里,教材里是這樣教的:“便后洗手”。
很小的時候,我上廁所,看到一個朋友洗完手才去小便,我問他,“嗯?不是便后洗手麼?”
他笑得燦爛:
人么,要對自己好一點。
人和人就是不一樣。
我們去銀行取錢,想提一萬就提一萬,想提十萬就提十萬——這樣的前提是我們的賬戶里已經存過足量的金額。不妨想象一下你從來沒有存過錢,但是你現在到銀行“想提一萬就提一萬,想提十萬就提十萬”試試看?
這就是為什么所有的技能都需要練才能最終習得的根本原因。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多一點天分,那也只不過像是多一張信用卡,多一點“預支”額度而已。不練、不攢,早晚被刷爆。
即便是在性高潮這樣“詭異”的技能獲得與應用領域,這個道理依然普適。神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