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磨合,很多司機朋友可能曾經被老司機們耳提面命,被傳授諸如磨合期要注意小心開,不要把發動機轉速踩到多少千轉以上,不要經常在多少千轉以下跑,不然起不到磨合的效果,前多少公里車速不能提到多少公里以上,前多少公里不能上高速等等各種版本的磨合期注意事項吧?更有甚者,有的自媒體鍵盤車神會給你按某零件磨合完成劃分公里數,并一條條寫明在某零件磨合完成前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看似十分專業也好像很有道理。 但實際上,上述老司機和自媒體鍵盤車神的說法中只有少數有部分道理,其他大部分都是屬于杞人憂天或者半懂不懂為了騙用戶數騙流量瞎編的。 作者:張文川 (發動機標定主管工程師) 文章途虎養車獨家刊登 為什么這么說?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搞清楚現代社會的所謂車輛磨合到底是為了干嘛。
早些年的時候因為加工技術落后,零部件制造精度低,車子出廠以后如果不經過磨合就進行暴力行駛的話,零部件很容易被損壞,所以人們會刻意地對車輛進行磨合。
時至今日,隨著加工技術的日新月異,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已經今非昔比,再加上潤滑油技術相比過去也是有了質的飛躍,按照理論上來說其實壓根沒必要對新車進行磨合。但是理論總歸是理論,實際上在車輛生產過程中零部件生產還是會有細微的公差(但和以前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工人裝配零部件的時候不免還是會有誤差(其實在國內這是主要矛盾),最后生產出來的車子零部件之間的接合處多少還是會有些相互干涉的地方。
在新車出廠后,為了讓車子的使用壽命能夠盡可能地延長(注意,這里是延長壽命,而非早年的防止零部件損壞),我們最好是能夠在行駛前五千公里左右的時候不要進行暴力駕駛,在經過5000公里左右的非暴力駕駛后,車輛零部件之間的干涉也隨之減少甚至消失,這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所謂磨合。
所以說現在和以前連磨合的目的和意義都不一樣了,老司機和鍵盤車神們一點都不懂得與時俱進,各自都還活在歷史的垃圾堆中腦補一些關于磨合的各種奇技淫巧,這種行為在廠家們看來真的是很搞笑。
那么說了半天,到底怎么樣磨合才算是科學合理呢?其實答案廠家早就寫好放在你們的用戶手冊里了。
比如說別克的用戶手冊是這么寫的↓↓↓
之前看過部分論壇留言,發現有人之所以不愛看用戶手冊好像是嫌用戶手冊寫得不夠通俗易懂。的確,有些術語對于非汽車愛好者來說的確不是很好懂。我姑且以上圖為例,把它翻成大部分人都能懂的白話再和大家分享一下。
最初的805公里內不要一直開得速度太快或者太慢,最好能在各種車速都跑一跑。另外不要踩死油門起步(這即使在行駛了805公里以上的距離時也是比較傷發動機的做法,除了那些喜歡起步超車的朋友外不建議任何人這么起步)避免使用發動機制動,也就是不踩剎車只降檔,因為這么做發動機轉速會飆升。
在最初的1000公里內,避免低檔位大油門加速,因為這種踩法會讓ECU認為你需要盡可能快地提升速度,以至于變速箱不換檔甚至降檔,從而發動機轉速飆升。
在最初的1000公里至3000公里內,可以低檔位大腳油門加速,但車速超過110公里/小時的情況,不能超過5分鐘。(其實就是說轉速不能超過xx轉5分鐘)
所以說,如果大家要是想知道自己的車子該怎么科學合理地進行磨合,請翻開自己身邊的用戶手冊,答案都在里面,請相信廠家肯定比老司機和鍵盤車神懂車。
正文到上面為止就結束了,下面針對一些老司機和鍵盤車神們沒能很好回答的問題進行一下技術性解答。
磨合期到底是多少公里這個問題老司機和鍵盤車神們一直沒有定論,有說1000-3000公里的,有說首保為止的,還有個別思路比較清奇的說“初磨1000,標磨5000,精磨10000”的。
那到底磨合期是多少公里呢?正常來說,車子行駛3000公里后基本上車輛的各個部分都已經達到了磨合完成的狀態,3000-5000公里多少性能能再提升一點,但已經是人體感受不出來的提升了,至于5000公里再往后基本上車子的性能已經不會有大的變化了。那些說需要10000公里精磨的,我懷疑基本上應該同時相信吃保健品能養生。
先和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介紹一下什么是暴力磨合。
這玩意兒在改裝界和性能車界有一定市場,在把其原文精簡后的具體磨合方法如下:
1.完全熱車(熱車到水溫升高至80-90℃)
2.死命全油門大負荷跑加減速
3.重復2-3遍2即完成
是不是看起來很簡單?而且據這個方法的發明人說,這樣磨合能提高2%-10%的動力,各位中是不是也有人看得心動了?
不過很遺憾,我得給你們潑一盆冷水。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們,這種說法完全是在
為什么這么說?
第一,新車就這么全油門加減速亂搞很容易損傷發動機。
第二,如果換個磨合方法發動機性能就能提升10%,那么全世界車廠都會把發動機這么磨一遍再出廠。
其實這個見鬼的暴力磨合要識別其究竟是否真的和他吹得一樣有效只需要很簡單的邏輯和常識,我覺得正常人只要被點出第二點以后應該都能理解。至于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相信這東西有效果,只能說我國的基礎教育還尚待加強。
關于磨合我們就談這么多,讀者朋友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