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出生那年,黃云鵠已經67歲,老來得子的黃云鵠,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更是親自教授黃侃的學業。黃侃也不負眾望,3歲通背唐詩宋詞,7歲便能吟詩作賦,自小就表現出了天才的特質。恰是因為7歲時的一首詩,成全了黃侃人生中的第一段姻緣,當年父親的好友王鼎丞偶然讀到黃侃的詩作,大加贊賞。在得知黃侃只有7歲時,更是覺得后生可畏,直呼了不起,當下便與黃云鵠說:“小女與貴公子年齡相仿,閣下若無異議,這女婿我便認下了。”這個女子便是后來黃侃的發妻王采蘅。王鼎丞沒有看走眼,黃侃在15歲時便考中了晚清的秀才,又考入了湖北學堂,成了其父老友張之洞的得意門生。1905年,在張之洞的安排下,黃侃赴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1914年,28歲的黃侃來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黃侃與王采蘅婚后聚少離多,在校園里沐浴春風的黃侃,很快便愛上了年輕貌美的學生黃紹蘭。黃紹蘭在清末讀女中時,在學校舉辦的“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追悼會”上,背對靈位,席地而坐,因此被學校開除學籍。清廷退位后,黃紹蘭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成為了黃侃的學生,面對這樣一個果敢颯爽、氣質如蘭的女子,黃侃被深深地吸引,更是展開了瘋狂的追求。彼時,老師追求學生,在世人看來是不倫之事,一時輿論四起,但黃侃對此卻毫不在意。只因黃紹蘭一早便知道黃侃是有家室的人,始終沒有接受黃侃的追求,而黃侃卻不氣餒,縱然黃紹蘭畢業后輾轉至上海開辦女校,黃侃亦是一路跟了去。追到上海的黃侃對黃紹蘭的生活照顧有加,更是又寫情詩又送花,黃紹蘭終于淪陷在黃侃甜言蜜語的攻勢里,與黃侃走到了一起。作為新女性的黃紹蘭雖不在意黃侃的過去,卻需要一個法律上的名分為自己正名,然而彼時的黃侃與發妻已有一紙婚約。此時,黃侃心生一計,以假名與黃紹蘭登記結婚。黃紹蘭許是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竟然應允了。在黃侃與黃紹蘭結婚后不久,31歲的發妻王采蘅因病離世。而這邊的在黃紹蘭剛剛懷孕不久,黃侃便厭倦了她。熱戀里的女人多是盲目篤信的,而男人卻總能從感情之中快速抽離。借故來到北大任教的黃侃,將黃紹蘭一人留在了上海,而來到北京后不久,黃侃很快就結交了他的第三位妻子彭欣草。這世間沒有不透風的墻,黃侃與彭欣草在北京秘密結婚的消息傳到上海,黃紹蘭傷心欲絕,憤然北上,誓要與黃侃離婚。而在北京見過彭欣草之后,黃紹蘭發現這是一個與自己同病相憐的女子,諷刺的是,黃侃與彭欣草的“戀愛之路”,與黃紹蘭如出一轍。黃紹蘭遂以重婚罪名將黃侃告上法庭,然而由于與黃紹蘭的結婚證中,黃侃使用的是假名,所以法庭并未進行立案。黃紹蘭心如死灰,挺著懷孕8個月的肚子,絕望地回到上海,并獨自在醫院生下一名女嬰。后來,黃紹蘭的父親來滬看望女兒,得知來龍去脈后,非但未替女兒撐腰,還認為黃紹蘭名譽盡損,有辱家風,竟是與她斷絕了父女關系。失去家庭幫襯的黃紹蘭,只得求助黃侃的老師章太炎夫婦出面,向黃侃討要孩子的撫養費。而黃侃只道一句“沒錢”,便再沒理會過黃紹蘭母女。此后,黃紹蘭的精神狀況每況愈下,郁郁生活了22年后,精神失常,瘋掉了,自縊身亡。與黃紹蘭的決然不同,同樣懷有身孕的彭欣草,在得知丈夫的過去后,卻沒有離開他。深陷愛情之中的彭欣草,原諒了黃侃的行為,希望利用丈夫的愧疚將他留在身邊。前車已覆,后未知更,彭欣草不是黃侃的第一個女人,自然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在彭欣草為黃侃生下兩個孩子后,亦慘遭拋棄。黃侃一生風流成性,拋開其經常出入的花街柳巷不說,單是始亂終棄的婚姻就多達八次。誠然,感情的事不可一言而盡,這些女人或多或少都曾得到過黃侃的真心,只是那熾熱而短暫的真心,究竟是出于合種目的,又有誰知道?1923年,37歲的黃侃回到武漢任教,這次竟迷戀上了女兒的同窗好友,比他小17歲的黃菊英。黃菊英是黃侃大女兒黃念容的同學,經常到黃家串門,一來二去,黃侃對年輕漂亮的黃菊英便有了非分之想。許是黃菊英年輕懵懂,面對黃侃這個情場老手,絲毫沒有還手之力,不僅委身于他,甚至不惜與家人決裂,亦要同黃侃結婚。這場婚事一度在武漢鬧得沸沸揚揚,各大報刊每日都有謾罵黃侃衣冠禽獸、不知廉恥的文章出現。而黃侃對社會輿論似乎早已見怪不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讓自己的學生將這些文章收集起來,當做他度蜜月時的消遣。命運有時就是這般沒有道理,誰都未曾想到,年輕的黃菊英,竟沒有步黃紹蘭、彭欣草等人的后塵。在與黃菊英結婚后,黃侃似乎一下安定了下來,至死都未再娶新歡。無論黃侃出于何種原因沒有再步前塵,但他一生9次婚姻,8次拋妻棄子,莫不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無恥之徒。然而,這個無恥之徒,卻在文學、哲學、經學等方面確是有極高的造詣。黃侃在北大授課,除要上課備茶外,竟與校方簽訂“三不來協議”,即下雨不來、下雪不來、刮風不來。每到黃侃的課,學生們總要提前看下天氣,預估今天他會不會來,可即便是風輕云淡,黃侃也經常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雖然黃侃如此荒誕不經,但學生們卻很受用,黃侃學識淵博,見地獨特,每每他的課,幾乎座無虛席。一次上課時,講到關鍵之處,黃侃突然落座不講了,說學校僅提供茶水,不值得講這么多,非要學生們為他找來煙,抽上幾口再說。學生們求學心切,只得跑到校務處去借煙,而北大素來禁煙,更是不允許在上課時抽煙。聽說是黃侃要煙,校務處主任面露難色,只得說學校沒有,讓學生們到校外想辦法。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曾因此事找黃侃談話,而黃侃左耳進右耳出,事后照樣我行我素,校方拿他卻沒有辦法,因為黃侃的學問無人能及。除了學術上的無可取代,黃侃的真性情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嬉笑怒罵全憑心情,尤其是“懟胡適”,簡直就是他的樂趣。黃侃一生反對白話文,認為文言文言簡意賅,他的古典文學課,也一直受到學生們的追捧。然而,隨著胡適來到北大任教后,這一切發生了改變,胡適的到來掀起了一陣新文化運動之風,他推崇白話文和白話詩,一度聲名鵲起。據說,黃侃每每上課前先要調侃胡適一番,方才開講,不僅是因為他對于白話文的嗤之以鼻。更是因為胡適的出現,令黃侃平生最得意的門生傅斯年也倒向了新文化陣營。一次課上,正值討論白話文與文言文誰更殊勝一籌,黃侃怎會錯過調侃胡適的機會,他對學生們說:“舉個例子,一看便知。”“比如胡適的老婆死了,家里來電報,若用白話文則要說'你的老婆死了,快點回來啊’,一共11個字。”“而如果用文言文4個字即可,'妻喪速歸’,同樣表達了一件事,白話文的電報費都要貴上兩倍。”黃侃的話,惹得在場的學生哄堂大笑。還有一次在學術會上,胡適用新思想詮釋墨子學說,黃侃甚為不屑,便拍著桌子道:“講墨學的都是王八蛋。”看著尷尬至極的胡適,黃侃又道:“胡適之的令尊也是王八蛋。”在座的教授們面面相覷,眼看胡適便要發作,黃侃卻又笑道:“適之莫急,墨學兼愛,是無父也,你今談父色變,何以談論墨子?我不是罵你,聊試耳。”由此可見,黃侃的放浪形骸,不分場合,無視規則,抨擊同僚,實在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對于黃侃拋妻棄子,玩弄女性,為師不尊,打擊異己的種種行為,校內人盡皆知,校委會在決定其去留問題上犯了難,一時輿論四起。此時,章太炎在寄與北大校長蔡元培的一封書信中,將黃侃比作魏晉時代的阮籍。說他行為雖放蕩不羈,但內心是善良的,亦是純孝之人。究其性格狂妄的原因,與幼時的家族壓迫,不無關系。黃侃自幼庶出,生母本是家中女傭,在家中無權無勢,13歲那年父親去世后,他與母親在家中倍受歧視,那時黃侃便勵志一定要考取功名,令人高看。黃侃自幼對母親極為孝順,擔心日后在外求學,母親遭族人欺負,便每日攙扶母親在院子里走上一大圈,示意眾人,母親也是有子撐腰的。19歲時,黃侃前往日本留學,三年后得知母親病危的消息,他不顧一切回到國內,日夜陪在母親身邊。在生母去世后,黃侃悲痛欲絕,幸在嫡母的勸說和照顧下,得以慢慢恢復。父親去世后,黃侃便由生母與嫡母一起撫養長大,除生母外,嫡母是黃侃最親的人,對待嫡母,黃侃亦是十分孝順。后來,黃侃從北京回到武漢任教,便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嫡母,直至嫡母去世前,他都未曾離開家。奈何子欲養而親不待,回到家鄉不到半年,嫡母便與世長辭,黃侃痛不欲生,此后每逢父親和兩位母親的誕辰與忌日,黃侃便攜全家祭拜。年幼時的孤苦無依,或許是黃侃的性格漸漸走向狂傲、任性、暴躁、冷漠的根源之一。縱觀黃侃的一生:為學,博覽古今;為人,心胸狹隘;為子,孝順百般;為夫;薄情寡義。1935年,年僅50的黃侃病故于南京,臨終前,這個放蕩不羈的一代才子,終于有所悔悟,對病榻邊的學生說:“黃某枉過一世,脾氣太壞,汝等萬勿學我。”黃侃終是落得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生,而他臨終的悔悟,又有誰知道,有幾分是真,幾分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