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5天破了1.5億播放量的《興安嶺獵人傳說》,讓吃瓜群眾津津樂道。今天先不論電影題材是否恐怖,筆者想要分享的是電影中折射出的喪葬習俗。中國的喪葬文化是源遠流長且獨一無二的,自古以來,人們都重視死者,為了能讓死者走得體面些,白事的規模會辦得很可觀。但也因為古代科學技術不如現代,人們辦喪葬的程序里派生了很多帶有迷信色彩的奇怪習俗,就比如現在還依然存在的停尸習俗——人走后,尸體不會立即下葬,而是需要停放幾天才可以入土為安。
在停尸的前后,死者的家屬一般會做:買水,即給死者沐浴;引魂,即用一些特定的儀式將死者的肉體和靈魂一并移到靈床上;燒落地紙,即燒紙錢或者讓死者口含食物或錢幣,以此給死者捎上些生前的東西。
停尸的那幾天里,會在彌留之際為死者沐浴更衣,這衣服即是壽衣。壽衣的樣式根據地方特色而不同。一般整套衣服不會有扣子,而是用帶子系緊,“帶子”即意味著死者后繼有人。而有些地方,會給死者戴上有挽邊的黑色帽子,帽頂上會用紅布縫成小疙瘩,用以驅煞氣。還有說法,壽衣的樣式要符合傳統,那樣,即使已經時過境遷,死者走后也依然能夠認祖歸宗了。同時,停尸的最重要標志即是棺材不蓋嚴,不封釘,甚至會給死者留出與頭部等長的空隙。這即是大部分停尸習俗中所涵蓋的內容。
有很多學者認為,停尸習俗其實和扁鵲有關。扁鵲是先秦時代的名醫,拯救過無數人,也因此有許多與他相關的傳奇故事,其中就包括了他成功讓虢國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當時他剛至虢國,便聽聞其太子突然暴斃,尸體還未入殮,于是他趕緊向虢國國君稱他有辦法讓太子起死回生。虢國國君雖然秉持著懷疑的態度,但那畢竟是自己的兒子,死馬當活馬醫,說不定能發生奇跡,就這樣,扁鵲就被請入宮中為太子診病。結果是妙手回春,成功將太子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
這個故事聽上去確實玄之又玄,所以說其真實性還有待考證。停尸習俗是否一定因此而產生,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卻依然能從這個故事中找到古人要停尸的緣由依據。
現代醫學上存在一種說法,叫“假死”,即有些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會出現休克、心臟脈搏跳動頻率降低、呼吸微弱難以察覺、手腳冰冷僵直等類似死亡的狀況,但其實只要合理治療,還是有生存可能的。這一般只有經歷豐富的專業人士,才能準確判斷其是假死還是真死。扁鵲成功救活的虢國太子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不過,在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下,古人自己總結出了假死的規律,認為在停尸的幾日內只需要細心留意棺材底下是否有什么東西滴落,就能判斷死亡情況。一說是只要死者小便失禁,便說明死者還在新陳代謝;另一說則是觀察滴出來的血,可以判斷死者是否假死。
古代人一般采用土葬,若是死者為假死入殮,那豈不死得更加憋屈?歷史中晉文公就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左傳》中有記載:“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這不禁讓人懷疑,晉文公可能并非正常死亡,而是在棺槨中活活憋死的。
此外,停尸可能還有別的原因:一是死者走得太過于突然,根本不能及時為他挖坑下葬,便只能先暫且將尸體停放一處,等準備好白事之后再鄭重下葬。
二是便于子子孫孫履行孝道。古代為官從商,可能都要遠離故居,當親人突然離世,可能是沒辦法及時趕回家中見其最后一面的。將尸體停放幾日,也是為了不讓遠行的游子更平添莫大的遺憾罷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還得算迷信思想的影響。古人難以割舍對鬼神的信仰,并且認為人都是有靈魂的。而在人死后,靈魂便會離開肉體,但過幾日卻又會突然回來。秉持著這種想法,古人都樂意好好準備一番以迎接死者的靈魂,說不定他會選擇再多徘徊一陣子。這也就給還在世的人以充足的時間,來準備些事物,打點好死者在陰間地府的事宜,希望死者能在死后少遭些罪。
諸如《紅樓夢》中,秦可卿死后,賈府也會在她停尸的那幾天里,請來道士到府上做道場,以此凈化死者靈魂,讓她能走得更加安穩。
盡管,停尸的習俗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它卻不是陋習,也不能算是糟粕,所以在現代社會里還有很多地方保留了停尸的習俗傳統,畢竟當人生中重視的人離開,不想他馬上火化,想再多看他兩眼的心思當然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