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英國著名電影和舞臺劇女演員,奧斯卡影后,好萊塢黃金時期最出名的女星之一,被世人敬仰為“人間天使”。她是自然與美麗的化身,她的美無法復制,被稱為永恒天使、凡間精靈、優雅的公主、千年難覓的瑰寶、史上最美的女人,她當之無愧。除此之外,她還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愛心大使,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
童年:出身貴族,父母離異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個貴族之家。她的父親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則是荷蘭貴族后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奧黛麗·赫本從六歲開始就讀于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1938年),但沒過多久她的父親支持納粹,忽然不告而別,拋下他們一家人,這件事在赫本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很大的創傷。
1938年赫本的父母親正式離婚,父親在赫本的希望和要求下取得了探視權,然而卻從來沒有來看過她。之后,奧黛麗·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姥姥家。
1939年,她進入安恒音樂學院學習芭蕾舞。但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占領。為了避免奧黛麗·赫本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的母親甚至為她竄改了一個具有荷蘭氣質的假名字,雖然這個名字從未正式登記過。
納粹侵占安恒后,由于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整個家族被視為敵人,不但財產被占領軍沒收,奧黛麗·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
少年:戰爭紛擾不斷,長期營養不良
奧黛麗·赫本10來歲就參與反抗工作,她通過在音樂舞蹈班的表演給荷蘭反抗軍籌錢。她和幾位同學冒險私下做舞蹈演出,這種表演成為“黑色表演”,因為演出幕布是黑色的,也沒有燈光。
奧黛麗·赫本說:“舞蹈動作都是我設計的,請母親制做衣,雖然非常不專業,但是能讓觀者聽聽音樂看看舞蹈,表演的門窗緊閉,外面的人絕不知道里面在做什么,表演完之后,大家收了錢,轉送給荷蘭地下軍。”
多年以后,參加好萊塢試鏡和媒體訪問到這個問題時,奧黛麗·赫本說得很是輕描淡寫:“因為他們(反抗軍)總是缺錢。”
由于演出,奧黛麗·赫本和荷蘭反抗軍有了更多接觸,因為奧黛麗他們還是孩子,德軍相對不會太留意,反抗軍總時常在這些孩子鞋子里塞入情報訊息,讓他們傳給其他反抗軍的成員,但這實際上相當危險,被逮到傳遞反抗情報的話,不僅被抓走關起來甚至會當場處決。然盡管如此,赫本還是堅持給反抗軍傳遞情報。
許多年后,奧黛麗·赫本面對媒體對于她在戰爭中所做反抗工作,她總是輕輕地說:“那只是每個荷蘭孩子應該做的。”
1944年盟軍發起阿納姆之戰失敗之后,德軍命令全城居民撤離,僅有物資全部供給給德軍。但是那年冬天是歐洲史上最寒冷的冬天,由于戰爭導致食物嚴重短缺,被稱為“饑餓之冬”。
奧黛麗·赫本和母親寄居在外祖父的鄉間住處,多年后赫本回憶道:“我們常常一連幾天沒有東西吃,只能坐在沒有暖爐也沒有燈光的屋子里發抖,或只能早早上床躺著保存氣力...很長一段時間,除了郁金香球莖,我們沒有任何能吃的。”
而后多年赫本一直都是瘦削的身材,跟當年的荷蘭饑荒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本該長身體的時候沒能得到足夠的營養,造就奧黛麗那著名“干扁”身材。但即便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穿上最難捱的木制舞鞋。
赫本曾為荷蘭游擊隊秘密工作(包括表演芭蕾舞募集捐款、傳遞情報等),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過貢獻。
18歲,初入演藝圈,《羅馬假日》成巔峰作
1948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英國倫敦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學習,由于她的身高達到了170厘米,這讓她在眾多舞者中鶴立雞群,甚至能與她對舞的男伴寥寥無幾——奧黛麗·赫本被告知,她無法成為一流的芭蕾舞者。這是奧黛麗·赫本一生最茫然、最困頓的時期。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鐘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境,開始電影。
1954年,奧黛麗·赫本的命運轉折點終于到來了,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并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那一年,赫本24歲,青春正當年,一夜之間,赫本從一名不甚出名的芭蕾舞演員蛻變成家喻戶曉的巨星,并且成為潮流指標。至今仍有多少女孩子,學著赫本,把圓領白襯衣塞進蓬蓬的長裙里,襯上有齊劉海兒的俏皮短發。
《羅馬假日》的導演威廉?惠勒曾說:“要是沒有奧黛麗? 赫本,《羅馬假日》只能是一部平庸、感傷的影片。”
同年,她因在舞臺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
1955年,她憑借電影《龍鳳配》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
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
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后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第一任丈夫:
1954年9月25日,赫本甜蜜的嫁給了演員梅爾·費勒,梅爾是《羅馬假日》的男主角派克介紹給赫本認識的,他們一見鐘情,很快便決定結婚。
赫本和梅爾的婚禮在瑞士的一家小教堂舉行,避開一切媒體去意大利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度蜜月,但是赫本與梅爾的婚姻只維系了14年。
赫本在她第一次結婚時穿著的婚紗是由紀梵希設計的一件白色蟬翼紗面料的高領短款禮裙,上衣前開扣,七分燈籠袖,裙子是斜裁的,腰部用同面料的腰帶束緊。赫本頭戴玫瑰花環,宛若一個翩翩而至的仙子,幸福地嫁給了梅爾。
拍攝《戰爭與和平》的時候,赫本已經是拿30萬美元片酬的大明星了,梅爾只有她的六分之一。他本想在事業上沖刺,以和妻子平起平坐,誰知事與愿違,于是心理不平衡,關于他和其他女演員的小道消息時有傳出。
期間,赫本經歷兩度流產,甚至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終于生下了她第一個兒子。她笑得那樣爽朗大方,全世界都知道她早想做母親,雜志封面上寫著“It’s a boy!”
1968年,赫本與梅爾正式離婚,這段維持了13年的婚姻破裂了,赫本黯然神傷,她說:“我一直嘗試,極力想保住我們的婚姻,但太難、太難了。”短短的時間內瘦了10斤。
第二任丈夫:
第一段感情歷經13年的感情終于走到盡頭,極度失望與備受打擊的赫本竟做出了一個極為狂熱的舉動:秘密離婚與第二次結婚,只隔了6周!
“我發覺愛和被愛都同樣珍貴。通過失偶、孤獨和彷徨之后,我更加珍惜別人的愛了。”
新郎是比自己小10歲的精神病醫生安德里?多蒂,這一年,赫本39歲。多蒂小時候在電影院里看了《羅馬假日》,發誓要娶到電影中的女主角——當然很多人都發過同樣的誓言,幸運的是,他竟然美夢成真了。
為了這段來之不易的婚姻,赫本毅然決然地退出影壇、離開好萊塢,來到意大利和他廝守,在結婚的次年生下了她生命中的第二個兒子,那一年,她整整六年暫別影壇。
然而愛情跟婚姻是不一樣的,感情不是你付出多少,就一定會得到多少回報的。雖然多蒂娶到了夢寐以求的女神,然而多情的意大利人卻依舊向往外面的風花雪月,赫本的愛情再次破滅。
1982年,53歲的奧黛麗?赫本再度離婚。之后她對婚姻失去信心,即便晚年有親密愛人沃特斯在身邊,也選擇不再結婚。
這個比她小9歲的意大利花花公子,留下的二人合影極少。也許,全世界都不能原諒他對赫本的頻繁背叛。饒是如此,第二次婚后立即為家庭息影7年的赫本仍然堅持了11年。
兩段超過10年的感情都是灰暗的結局。這是赫本,大多數男人夢都不敢夢到的女人。被愛人背叛,流產與病痛,隱忍、為家庭息影,專心照顧兒子上學……她認真地、刻苦地,付出一個最普通的女人所能付出的全部。
幸福的最終歸宿
1980年,51歲的赫本終于遇到了靈魂伴侶(Soulmate),羅伯特.沃特斯。
兩人可謂是一見鐘情,因為一見面彼此就被吸引住了。1981年,羅伯特走了大膽的一步,他住進赫本在瑞士的家,開始了兩人的同居生活。爾后兩人正式結婚,赫本與丈夫住在風景優美的瑞士共度晚年。
晚年致力慈善事業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奧黛麗·赫本逐漸淡出影壇。1988年,奧黛麗·赫本出任曾經幫助過她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愛心大使,她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我為這個角色試鏡了45年,終于得到了它。”
之后就開始不遺余力地喚起社會對落后國家兒童生存狀況的關注。足跡遍及埃塞俄比亞、蘇丹、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
奧黛麗·赫本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份僅有一美元薪金的工作中,卻從不把自己當作大發善心的歐美貴族,而只是讓那個在二戰廢墟中幸存的小女孩,那個靈魂深處饑餓的小女孩,緊緊地擁抱著她貧病無依的兄弟姐妹們。
她曾不止一次地說,“在這些地方,我看到的不是伸出要東西的手,而是沉默卻有尊嚴,以及對有機會自己幫助自己的渴望。”正是這份對人格尊嚴的捍衛,令那個曾經一無所有的饑餓少女,最終成長為全人類最優秀的靈魂貴族。
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她能夠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
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她是獲此殊榮的唯一一人。
1993年1月20日,在她的彌留之際,她的大兒子肖恩問她是否有話要說,她的回答是:“沒有,我沒有遺憾,……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兒童在經受痛苦。”
天使回到天堂
1993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徹納茨(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93年度奧斯卡人道主義獎授予了她,此時赫本已離世,由其子西恩·赫本·費勒代領該獎。
就像《奧黛麗·赫本》所表達的:有一種美麗,叫奧黛麗·赫本。
若要優美的雙唇,要講親切的話;
若要可愛的眼睛,要看到別人的優點;
若要苗條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給饑餓的人;
若要優雅的姿態,走路時要記住行人不止你一個。
縱觀奧黛麗·赫本這一生,我愛她年輕時驚艷了時光的美貌,也愛她容顏老去的優雅,一代女神,哪怕已然逝去,最起碼天使曾到訪過人間,余愿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