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GDP占全國的比重在2012年后明顯下降,工業化也逐步滯后于城鎮化進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安樹偉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應把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作為重點,上游地區應以生態恢復和提高用水效率為主,整個流域應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城市高質量發展和區域高質量發展,支持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如果沒有經濟發展做支撐的話,長期燒錢肯定是不行的。要促進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減少生態敏感區的人類活動,提高經濟效率。”——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陳建軍
“黃河流域那些處于經濟盈利邊界之外,又沒有特殊的生態和文化保護價值的資源枯竭型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的貧困地區等問題地區,其人口和產業應轉移到條件更好的都市圈城市群發展,建設緊湊型都市圈和緊湊型城市群。”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楊開忠表示,從地理經濟來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高效、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區域。
2020年5月15日,中國區域科學協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會以線上視頻的方式舉行,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近80人。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候任理事長李國平教授出席會議并發言。暨南大學經濟學院覃成林教授、蘭州大學經濟學院郭愛君教授、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陳建軍教授、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秦尊文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賈若祥副研究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樹偉教授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規劃范圍尚未確定
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首次與另外四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同框,被明確為“重大國家戰略”。
此后,作為我國第五個重大國家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多個重要場合被頻繁提及,但有關黃河流域的規劃范圍至今還沒確定。
肖金成認為,劃定黃河流域的規劃范圍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他主張不要以縣為單元,也不要以省為單元,而是以地市州為基本單元來確定規劃范圍,黃河流經的地市州都納入到黃河流域,此外經濟聯系密切的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關中城市群應該整體納入。
目前,黃河共計流經9個省級行政區、68個地市州和361個縣市,若按省市縣三級劃定規劃范圍,三者總面積分別約占全國面積的37.32%、22.33%以及12.54%。
雖然具體的規劃范圍尚未確定,但在中國經濟向南偏移的趨勢下,黃河流域經濟地位下滑確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黃河流域GDP占全國比重明顯下降
安樹偉假定黃河流域規劃范圍包含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山東7省以及內蒙古中西部8盟市,2015-2018年,黃河流域常住人口占全國的比重,大致始終維持在24.1%-24.3%之間,但GDP占全國的比重在2012年后明顯下降,且明顯低于人口占全國比重,工業化進程也開始逐步滯后于城鎮化的速度。
提升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兩個保障條件,一是動能要轉換,二是市場要有效。
但據安樹偉調研,黃河流域8個省份中,市場化程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的只有山東和河南,其余市場化程度都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其中青海市場化指數最低。
而在新舊動能轉化方面,2015-2018年,黃河流域僅有山東和陜西的R&D經費投入強度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其余六省的經費投入強度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內蒙古最低。黃河流域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的同時,創新產出成果的分布也極其不均衡,2006-2017年,山東的有效專利數約占黃河流域的一半。
面對重重制約因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出路在哪里?
促進人口產業聚集,提升經濟效率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如果沒有經濟發展做支撐的話,長期燒錢肯定是不行的。”
在陳建軍看來,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生態保護是燒錢的,經濟發展是賺錢的,如果不賺錢,燒錢是不可持續的,所以黃河流域要找到賺錢的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
陳建軍提出,減少生態敏感區的經濟活動和環境破壞活動,促進人口和產業向中心城市集聚,可以提高經濟效率。
而從產業體系角度分析黃河流域的區域分工,安樹偉提出,上游地區應該是構建綠色循環的產業體系;中游以能源重化工基地為依托,加快資源型經濟轉型;下游則以都市圈為載體,打造先進的制造業集群。
關于黃河流域未來的經濟空間發展格局,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覃成林表示,黃河流域要繼續大力推進城市化,引導產業集中布局,提高整個流域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度,一方面可以緩和整個流域的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經濟空間發展的效率。
同時,還需加快快速交通網絡和現代信息網絡的建設,更新黃河流域經濟空間發展的基礎設施,使整個流域能夠跟上高鐵時代、5G時代的步伐,縮小與東部發達區域在發展條件方面,尤其是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