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從軍是中國婦孺皆知的故事,自從被美國迪斯尼電影公司改編成動畫片后,更是揚名寰宇了!可木蘭是哪兒人呢?憑我過去的印象,她好像是河南人。也許是常香玉表演的豫劇花木蘭給我的印象太深了,比如那段人們常唱的選段:"牛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就為咱"半邊天",出了一口氣!為弄清木蘭是何方人,我還查過一本有權威的"商務"出的老辭典《辭源》,在"木蘭"詞條中有一說法是:木蘭姓花,商丘人。不過,99年8月份我去了一趟延安,竟意外地在城外西南15公里處,發現了"木蘭故里"!這可真是"踏破鐵腳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了。
"第八次丁玲國際文學創作研討會",99年8月中旬在延安市郊的萬花山賓館舉辦,當汽車行駛至距賓館數百米時,出現了一個牌坊,它的匾額上分明寫著"木蘭故里"!這意外的發現令我喜出望外,于是我抽空兒去"尋"木蘭的"根"。
看來木蘭是延安萬花山人,還是有根據的,眾所周知,木蘭姓花,而萬花山腳下,就有個花原村,正是這個花原村出了一個花木蘭!一位當地的長者,用十分肯定的口氣對我說:"木蘭就是從這兒出征的!"這么說,木蘭當年就是在這兒--"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她就是從這兒--"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兒的人為她而驕傲,他們說代父從軍12載建下赫赫戰功的女英雄花將軍,戰爭結束后激流勇退,回到故鄉,又恢復了她的女兒裝,又當她的老百姓。這也是有詩為證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間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黃花……"
據當地人說,她十分喜愛萬花山的牡丹,便在這里耕作,直活到80歲,那在當時可稱得上是壽星了!按她的遺愿,她的墓地建在了與萬花山隔溪相望的一座小山上,以便她時時能看到萬花山的牡丹,此山從此就叫花家陵了!事隔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們竟然還在那山上找到了花木蘭的墓碑,于是,1984年政府撥款在花家陵山角處,修了這座"花木蘭陵園"。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拜謁了"花木蘭陵園"。陵園依山而建,面積有10余畝,大門為歇山頂式,門楣上有"花木蘭陵園"的匾額。園內遍植松柏花卉,沿階而上,迎面便是一塊寬寬的黑色大理石石碑,正面刻有"木蘭詩"三個金色的大字,反面便刻著那首膾炙人口的樂府詩的全文了,它就是一部木蘭傳:向人們講述著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顯示了她這位巾幗英雄的聰明才智,顯示著她保家衛國、勇于斗爭的獻身精神!詩碑之后,繼續往上,就是花木蘭塑像了!在一個一人多高的基座上,矗立著一尊高3·5米、用整塊青石雕成的花木蘭像,再現了她橫刀躍馬的雄姿!那戰馬前蹄躍起,木蘭全身披掛鎧甲,左手握韁,右手執劍,好不威風凜凜!塑像后數米,豎有"花將軍之墓"的墓碑,碑后為陵。我在墓前默默向她致敬,又返回像前攝影留念!
出了陵園后,游興未盡,又跨上了通向對岸萬花山的橋,橋下杜甫川的溪水緩緩而流。雖說8月份花季已過,但看到那滿山邊野的綠色牡丹灌木叢,就可以想象出花季時牡丹將是如何的美不勝收!更可喜的是,我在萬花山上,還發現了一座木蘭祠。它建在一個丈余深的小山洞里,簡樸而古老,并無高大的神像,只有花木蘭的牌位,但神案前仍是香煙繚繞。門口還坐著一位長者,不必說,他就是廟祝了。木蘭祠雖不如陵園那么壯觀,但從那洞壁被香火所熏的情況來看,此處香火是相當旺盛的,其歷史是相當悠久的!它寄托著故鄉人對女英雄深遠的無限的思念,也包含著對她的信賴與祈求!祈求她保佑這方水土:讓萬花山的牡丹永遠茁壯、多姿,讓故鄉的親人永遠安康,讓故鄉永遠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