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云:一日離家一日深,猶如孤鳥入寒林。縱然此地風光好,還有思鄉一片心。一千三百零五年前的一個重陽節,有一位年輕人在那一年的重陽節,也隨著節日的習俗,郊外登高望遠,懷念家鄉的親人。獨自登高望故鄉,歲月紅塵路漫長。黃花傲霜迎風艷,楓紅漫山著盛裝。風和氣暢九重陽,經風歷雨妙齡芳,無心賞桂神仙骨,千里相思望故鄉。從十五歲來到長安,即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江湖水深,人情冷暖。已經離家漂泊三年有余了,萬般滋味都逐個嘗遍,如今登高遙望故鄉,不禁感慨萬千,此情此景浮上腦際,即隨吟詩一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大家都能想起這人是誰了。對,就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
落日余輝霞滿天,不禁思緒感萬千。今日又逢重陽節,落日晚霞絢麗彩。游子重陽登高望,腦海浮現爹和娘。背井離鄉辛苦淚,猶憶少時思念長。"獨在異鄉為異客",這便是王維的成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年他還只不過十七歲,就獨自離開家鄉去取功名了。一個"獨"字,連結兩個"異"字,恰如其分地一下子把漂泊在外的游子,孤獨、凄苦形容得絕妙極了。接下來第二句中的"倍"字,更使每逢佳節思親的感情更濃,鄉情悠悠啊。幾多回憶幾多想,心之所系是爹娘。今朝再唱游子吟,常自登高望故鄉。長空幾朵白云飄,相識親人淚眼流。此景隨風吹夢遠,遙望山東有故人。詩人王維的下句接念下來,不說自已如何如何思念親人,而且卻逆行反過來寫遠在千里之外的兄弟們,他們遍插茱萸祝福,覺得少了我這個兒時伙伴而倍感惋惜思念,寫得何等好啊,古人就是古人,令今人自嘆不如!縱觀全詩,上聯起調高大手筆,思鄉真摯情也更濃;而下聯不但承接的妙,而且轉換得更妙,收束的更絕,真是詩到情真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
滿園秋菊一枝黃,長空斷雁天遠長。絲絲心緒云依舊,縷縷情思桂溢香。滿眼荒蕪霧露霜,羈客他鄉觀菊靨。隨吟一首思鄉詩,閑入別宅品茶香。十七歲的少年王維自己也沒有想到,九月九日登高祈福真的靈驗了。這首小詩不經意地傳遍整個長安城,而且還得到京城文化圈內的瘋狂大贊特贊!王維自己也時來運轉,從此走上仕途,一帆風順,譽滿天下……
飄泊三載九月重,三秋大夢幾多逢。誰見江曉驚歐起,曾經細數花隨雨。染醉長天入畫流,碧空秋色恰融融。才子落魄遇歧王,人往高處水向東。王維自己本就有才,而且又有貴人扶持,從此一路綠燈。于唐開元九年,金榜題名,首甲壯元郎,二十一歲進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