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寫了一系列懷念故鄉風物的散文,那是鄉愁發酵的結果。在我這個進了城的60后身上,已經看不到農村的氣息,我把故鄉埋在了心里。如果鄉愁是一個沒有時空界限的話題,那么“回不去的故鄉,”則是近二三十年來人們因鄉村生活凋敝而心生的無限感喟。鄉愁是那百年的老屋,是村頭的那棵老皂角樹。鄉愁分年齡,年齡越大,鄉愁越濃。青年人的鄉愁很淡,他們整天有做不完的事情,沒有時間來想老家,也沒有時間撥弄鄉愁。只有到了中年以后,日子慢下來,才有培育鄉愁的悠閑時光。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逐漸衰退,故鄉的印記模糊了,小時候溝渠里的涓涓溪流,裊裊的炊煙,駝背的父母形象盤桓在腦海里揮之不去。記憶猶如退卻的潮水,緩緩洗刷掉了表面的浮華,鄉愁便似十五之夜的圓月,朗朗照耀過來。
其實,中年的鄉愁碰不得,一碰就老了。我憂傷于這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歲月。我鄉愁的載體----故鄉,已經凋敝得不忍猝讀,面目全非了。農村的亂象,是繞不過去的一塊礁石,還是讓我們來直面吧。
環境臟亂差。環境污染不光是城市的工業污染,在好多農村也有許多污染的源頭。一方面化肥、農藥等高殘留、高污染的化學品,以及難降解的塑料袋膜大規模使用,成為農村污染的罪魁禍首。另一方面,效益偏低的傳統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被遺棄,人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等有機肥料不再使用,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增量。農村是中國人身心靈的家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廣袤農村一直是文人筆下詩意棲居、安放鄉愁之所。當農村污染加劇,青山不在、綠水難覓,“鄉愁”該往何處安放?農村逐步告別貧困之后,環境污染正成為另一種真的“鄉愁”。外源污染主要包括:一、城市垃圾、污染企業“上山下鄉”,直接加大農村的環境壓力。城市產業升級,難容污染的企業,便將眼光轉向農村。二、城鎮化“副產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搬到了城鎮生活。城鎮人口多了,生活垃圾、污水也就多了,而現階段小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有限,垃圾多半采取運到農村、山區填埋,造成二次污染。農村污染比城市污染更讓人憂心。
田園將蕪胡不歸。一個人在城市打工一個月的所得,足可以抵擋一個農民種田五畝的全年收獲;加上政府指導不力,立體種植無法實現,許多土地人為地拋荒了,為什么要歸來呢?今年當地,玉米每斤八毛左右,小麥一元一斤,谷賤傷農啊。現在的種植方式,已經全靠除草劑和農藥了,過去都是犁地、鋤草,現在都不用了,這樣連續多年種植下去,土質退化板結,產量大減,甚至產生土地中毒,種上的莊稼極易發生大面積自然死亡等多類疾病,造成產量驟降。留守的老人們都自我解嘲:這哪里是種地啊,我們也知道這樣要不得,但我們老了,力不從心啊。
目前還有老一輩的村民在苦苦支撐,老人們一邊種田一邊帶孫子孫女上學,往后基本可以斷定,年輕人是不會種地的了,自然和人爭奪田地的較量,最后將會以自然勝利而告終;村莊的衰頹,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耕讀世家逐漸消失。近年來,農村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始終處于一種盲從和搖擺狀態,不管孩子的個性與悟性如何,只要他們還在讀書就行,至于孩子倒底學到了些什么,絕對不去過問,因為他們在城市打工,無暇分身顧及。部分人認為,現在大學生多如牛毛,國家又不包分配,畢業后一樣要自己找工作,還不如自己早早出來打工,弄點錢早早成家,結婚生子,完成一生的行程。在村人眼中,好與壞、是與非的衡量標尺和參照系,是與比他們相對富裕的幾個村民作比較的,認為有錢就有本事,有錢便有一切,殊不知,這群也許是一夜暴富的聰明人,是靠膽量,不擇手段,不計后果,敢于挑戰道義和法律底線之人,但大多村民往往對這些人崇拜之極,把他們做為自己孩子的榜樣。
宗族傳統權威早已被打破,唯有錢包很鼓的人,說出話來才有份量,才能服眾,才理應被推崇為德高望重。農村知書達理的先賢達人沒有了,“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也只是春聯。淪為一種極為簡單的邏輯:有錢人,就是成功的,也一定最正確的。
老一輩子凋零后,往后再無純粹的農村人。過去農村家族中,總有幾個長輩“講道理”的,大事小事不出村,就能處理得條清縷析,他們是一批寬厚仁慈的長輩。可是,這些老人越來越稀缺了。隨著老屋的坍塌,一個個兒孫滿堂的家庭根基開始坍塌,家風逐漸敗落,族人之間不再友善和睦,輩分之間尊重也很模糊,兄弟間爾虞我詐,妯娌間打打鬧鬧,親情益發疏離。猶如一株大樹,盡管枝葉繁茂,高聳參天,但掏空樹根后,樹干和樹椏開始枯落和腐爛。許多矛盾根源都是錢的紛爭,是赤裸裸的人性與一個物質極大豐富、人情味無比缺失的時代產生的強烈對撞。
我們農村是否可以還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的輝煌?那時全國農村都一樣,到處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完全原生態景象。現在,沿海發達地區的鄉村已被城市化的步伐碾壓成“空心化”,很多人在為消逝的鄉村文明而呼吁反思,這是因為它走得太快,把文明完全拋棄了。農村的敗落已成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鄉村的各種能人和資源不斷地外流,村里人含辛茹苦養育兒女成人,供讀大學,可兒女們成才后全部留在城市工作成家,其結果就導致了犧牲鄉村繁榮城鎮的格局。
我的母親81歲,她常常為農村人打抱不平。她說,我們農村人真是被城市掏空了,原來種地,糧食先交夠國家的,再留夠集體的,最后剩下才是自己的;冬天也不消停,扒河打堰修公路;后來分田到戶,賦稅重得讓人透不過氣來;接著農民紛紛逃離家園,土地都荒蕪了,國家才實行一些蜻蜓點水的直補政策。我弄不明白,我們種了一輩子的地,現在每月才給一百多元養老錢,城里退休老人拿的錢是我們的幾十倍,難道農村人就不是人嗎?難道我們的貢獻都付諸東流了?
我無言以對。
我的理想的鄉愁是綠色的、豐盈的。綠色的,當然就是山清水秀,碧海藍天,空氣澄澈;豐盈的,既指物質的豐盈也指農村人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和充實。真的,我沒有能力實現自己這綠色的、豐盈的田園夢想,只能依靠好政策,期待著城市醒悟了來反哺農村,期待從農村走出去的人再走回來,修復他們祖祖輩輩的出生地,修復他們的詩意田園夢。
(作者聯系信箱:pzlxy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