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景洲(寫于2004年)
對于阿萌,我曾在隨筆《一個普通的下午》中這樣寫道:
“午睡醒來,打開電腦,為網友達利之魂編電子雜志的個人作品專輯。
“剛滿22歲的他,卻有著同齡人極少有的人生經歷,也有著一般人極少有的人生磨難。他上初中時,得了一種疑難重病,輾轉求醫,多次徘徊死亡線,此后體極弱,病反復,只好輟學家中,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但他的精神世界,也因此有了別樣的豐富和瑰奇。他作畫,他作詩,他唱京戲,他讀中外古今名著,他研究哲學美術歷史。在最近經歷了一次可怕的生死劫之后,他給我發來伊妹兒,笑談瑪非止痛的神奇,并附寄近作十余篇,小說、散文、詩歌、評論一應俱全,且看其中之一題,就足以令人拍案驚奇了:《圣潔的*女》。他文筆老到,見解脫俗,思維奇詭,為我所罕見,而其間所洋溢著的對生命的渴求以及創造的欲望,更令我深深震撼。我用一個多小時為他編完專輯后,因為心情莫名的深重而感到困乏,而面對著這樣一個年輕的過早過多承載了人生大苦大難的生命,我又感到莫名的茫然。”
其實這樣一種茫然,正來自于對生命本體的思考,來自于對自身生存質量的思考:我們這些身體健康的人又活得怎樣,又該如何生活呢?我們的生命中,又曾承受過多少生命之重呢?
我很早就知道阿萌了,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小城里,而小城里如果有哪一家的孩子患了難以治愈的重病,那不僅是這一家庭的天大災難,而且也一定會成為小城里家喻戶曉的新聞,更何況我與他的許多親朋都是熟人呢。但那時只知道阿萌是個長得很好并且喜歡畫畫兒的乖孩子,卻因重病,只能“養在深閨”令人同情不已。
真正認識他并有了很多的交往,是一次與他母親單位的一同事吃飯,提到阿萌如何喜歡外國文學,常給廣播電臺寫稿,而我又是教過她外國文學的,所以她說我和阿萌一定談得來,最重要的是,阿萌上網。說起上網,我就份外來了精神,給了她名片,上面有我的網站地址和QQ號。
不久后的一天,QQ上加了一個叫達利之魂的好友,對我好像很是了解,說起話來特別深沉,令我刮目相看。聊了一段時間,終于他自報了家門時,我卻大吃一驚了,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那個達利應該是個中年人,而且受過文科方面的專業教育,特別是關于文學藝術甚至哲學歷史方面的許多見解非常的另類,絕非該是這樣一個二十出頭的病弱少年所為的吧?但這確實就是阿萌,一個連初中都沒有上完的二十歲出頭的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生活的阿萌。
此后交往便多了起來,只要一上網,他就尊叔尊叔地叫起來,與我天南地北亂侃一通。他又到報社來找過我,讓我看他作的畫,看他的文,面談人生、哲學、文學、歷史,更是口若懸河,這時便對他更加刮目相看了。其實我所看重的,倒不是他那一百多幅世界名人的漫畫如何一筆筆的畫就,而是他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種藝術形式,或者說他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種生活的方式。那該是比任何一個身體健康的少年人更為強烈的對成功追求的欲望吧?
此后他還來過我的家,有一次文友聚會時,還把他邀請了去,理所當然的,他也成了我社區網站的常客。又因為他觀點的獨到,點評文章常常出彩,我又讓他做了我的發行已超過五萬份的《乘興走筆》電子雜志的副主編。我只是希望他與社區有更多的交往,向社會展示更多的自我,當然,也希望社會更多的了解他,相信他的生命歷程,對許多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都會有所啟發和激勵。
阿萌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讓我感到特別的沉重:“將來我可以靠畫畫謀生!”這話里蘊含了太多的內容,讓我思索良久。這樣一個幾乎是完全依賴別人而生存到現在的孩子的心靈深處,要自立自強的欲望又是何等的強烈啊!但我還是多次勸他,寫作可能比畫畫更適合他,因為他的經歷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文學財富和社會的精神財富,更何況寫作幾乎無需什么物質的條件就可以成功呢?現在聽說他要出書了,感到非常欣慰。我想,他的新生活,不過是剛剛開始,相信阿萌的人生,將會更加精彩和美麗,成為生活中的一道奇美的風景。
李萌,1981年11月11日出生,小學畢業,網名“小學生阿萌”。生長于江蘇省邳州市,從小患有因先天性心臟和重度肺動脈高壓, 醫生預言活不到成年,但如今已年過三十。曾輾轉于南京、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住院治療檢查,皆因病情復雜、無法手術。童年時被多次搶救,所幸沒有夭折。1995年上初中時暈倒路邊,從此離開校園。2001年因腦出血病危,與病魔抗爭,轉危為安。2003年春肺高壓病發,大量吐血,全身疼痛,右肺失去功能,曾被注射嗎啡止痛,也被以針扎進肺部抽出積液。生死搏殺幾個月,再次戰勝死神。平日不能劇烈活動,基本處于隱居狀態,在家上網、讀書、寫作、繪畫。2004年出版散文漫畫集《靈異的天空》(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出版《煮酒論英雄—你不可不知的99位西方戰將》(九州出版社)和《史上最牛帝國BOSS打架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出版《世紀最猛列強boss干仗史(上、下)》(河南文藝出版社)。阿萌博覽群書,尤愛歷史,曾被江蘇邳州市民選為“十杰”青年,其事跡曾被《徐州日報》、《新民晚報》、《揚子晚報》、江蘇衛視、新浪等多家媒體皆有報道。現于“今日頭條”撰寫歷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