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粉絲,當時村里人叫“下粉條子”。因為這個活工序比較多,需要人手、工具也多,加上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季節、場地和數量要求,一般不是一家一戶可以干的,大都是在每年春季之前由一二戶人家牽頭大家合伙制作。
當時農村糧食產量低,一般農家比較饑饉,解決溫飽問題是各家的大問題。紅薯雖屬粗糧,但產量較高,再者,紅薯可以打粉,制作粉絲,解決一部分吃菜問題,所以紅薯是家家戶戶比較喜歡種植的農作物。
當時農家單獨磨紅薯粉的不多,多是平時烙紅薯煎餅時,每次將紅薯切成碎顆粒狀,用清水淘洗下來的沉淀粉,然后曬干保存,雖然不多,但時間長,次數多,半年下來,也可以積攢十斤八斤的,到年底基本夠制作粉絲的。有些戶人口多,也會單獨磨紅薯粉,制作粉絲。
粉絲的制作工藝一般需要下列工序。
一、磨漿:把紅薯洗干凈,切碎,在石磨上磨成糊狀,再用清水稀釋。
二、濾粉:使用細軟的白紗布把薯渣過濾出來,過濾后的薯粉漿裝在大水缸里讓它沉淀,淀下來的就是雪白的紅薯淀粉。如果是多次積攢下來的干粉,在清水中化開,在用細紗布過濾一次,沉淀后,就可以成為直接制作粉絲的原料了。
三、勾兌:把淀粉用適量的冷水調成淀粉浮濁液,加上90度以上的開水沖開,(據說,為增加粉絲的韌性和觀感,一般要加點明礬,不知量的比例是多少)打成漿糊,再加上純凈的山芋淀粉,攪拌均勻,成為軟硬適度的粉團。
四、漏粉:先將大鍋內的清水燒沸,再將調好的粉團扯成塊狀不斷續放在漏瓢里,一人拿著漏瓢,另只手不斷敲擊漏瓢把,這時粉絲條就漏到沸騰的水里。絲條沉人鍋底再浮出水面時,即可以將熟粉絲挑出鍋,放在冷水缸降溫。經過另一次冷水缸降溫,不斷擺動,直至粉絲松散,再用手理成束穿到木棒上,叫拿簾。
五、晾曬、將冷卻后的熟粉絲按一定的長度拽斷,拿成簾狀,掛在涼繩上晾曬。晾繩一般是系在村邊的樹上。新出水的粉絲很滑,當時多用向日葵的桿截成二尺多長的橫擔上,再掛到晾繩的繩扣里。為了防止晾繩被風吹動,多用樹棍或竹竿支撐。因為制作粉絲多選在春節前比較寒冷的天氣,一般粉絲掛出后,很快就變硬了,有時被凍住,不易掉落。當然,一般鮮粉絲都拿到背風向陽處,曬干后,各自收回家里。
年年制作粉絲,是農村一景,孩子們最愛到場地看熱鬧。饞嘴的孩子們餓了直接拽點剛出鍋的粉絲放嘴里吃。
有的家庭制作粉絲較多,當天曬不干,就直接將半干的粉絲簾子收拾起來,在第二天再拿出來晾曬。有的人家冬天專門制作凍粉粉,一般零下3度左右是制作冬粉的適宜溫度。涼凍粉絲的當天晚上,家里需專人一直得守著,呆一會兒就要出來看看,大冬天的,還是大半夜,不容易啊。溫度太低怕凍白,質量就下降了,溫度高了就凍不住,改天還得拉出來。所以凍粉絲的制作還是有一定講究的,這是村民們長期的經驗和智慧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