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遛彎,逛超市,去農貿市場,總是想著給兩歲多的小孫子買點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突然聯想,孫子以后長大了也會這樣想著我嗎?
又一想,應該會。大孫子現在七歲多了,我去接他放學的時候,好幾次把老師發的水果送給我吃。家里吃水果、點心什么的,他總要主動拿給大人。小孫子也是,經常把他最喜歡吃的薯條、水果主動拿給大人,好幾次直接放在我嘴里。那么小的孩子能夠這樣做,都是大人教的,切西瓜,開點心盒,總是讓他們先送給大人,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習慣就成了自然。兩個小孫子都喜歡把自己心愛的玩具跟小朋友分享。
兒子四歲時,有一天帶他到我工作的學校門旁吃煎包子,韭菜餡的,記得那是五分錢一個。兒子咬了一口包子,馬上說:“哎呀,這么好吃啊,我得給奶奶留幾個。”女兒在三四歲時,也有一件讓我們一直不能忘記的事。有一天切西瓜,孩子們都吃了,她媽媽也吃了一塊,女兒突然有了疑問:“媽媽,你也吃啊?”那時候,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大人都是先緊著孩子吃,自己有時候就吃不著。久而久之,這也成了習慣。后來有好吃的東西,我們自己也嘗一下。
兒女們看到大人這樣首先想著別人,常常效仿,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把自己的好東西與人分享,從來不沾人家一點便宜。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一天跟著媽媽路過站在橋頭的女子,女子吆喝:“糖葫蘆,兩毛錢一支!”她媽媽拿出一塊錢,那女子給了六枝。女兒一邊吃著糖葫蘆,一邊走。走到橋另一頭了,又跑回來,把自己的零花錢拿出兩毛給了那位女子。女子沒有收錢,還一個勁兒夸獎她:“你媽媽怎么把你教育得那么好啊?”然后解釋:“因為買的多,那一支是送給你們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吧,我靠切折子手里有了點零花錢。櫻桃下來的時候,我買了一斤,記得好像是一塊五一斤。那時候的櫻桃真是好吃!我帶回家,看見父母親吃了,我也吃了幾顆。接著又去買了一斤送給臥床養病的奶奶。以后每到櫻桃熟了的季節,總要買些送給奶奶和父母。奶奶去世了,我還買,給父母吃,父母后來也相繼過世,我仍然買,全家人吃。
我上班期間,有時候參與應酬,少不了上酒場,遇到特別好吃的東西,腦海中第一閃念就是父母親可能沒有吃過,我得買一點帶回去。學校附近飯店有一種特別好吃的油炸酥餅,我專門給母親買過。因為我總是不能忘記,幼年時我的碗里,米比糠菜多,而父母親的碗里只有糠菜。
總結自己幾十年的生活經歷,我總是想著別人,讓著別人,一切都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寧愿自己吃虧,也不占人家一丁點便宜。親戚朋友有了困難,總是盡可能幫助。一個兄弟,很多年前開車碰傷了人,從幾千里外打電話求我借錢救急。二話沒說,我把急著用來裝修房子的幾萬塊錢打給了他。后來過了很多年才還,有人問:“還你利息嗎?多少年后的錢已經大大貶值了。”我還替人家著想:“我們是兄弟,只要他過得好,我就心滿意足了。”一個親戚,多少年來,我寧愿自己買下腳蔬菜,租住地下室,也把錢借給他,給他擔保貸款,幫助他發家致了富。有人說:“如果錢不借出去,拿來買房子,你也發了。”現在,本錢不但沒有還清,利息更不可能了!我還替人家著想,他也不容易,那就隨意吧。
自打工作那年起直到現在,特別是退休前那些年,每年都把三分之二的工資用來支付人情來往。順大流,我們有事情也會收禮,誰送禮多少,我們都會牢牢記著,總是覺得欠人家的,遇到人家有事情,一定多出禮。可是我們送禮給誰了,卻記不住,也沒有認真記過。我有病那年,許多親朋好友來看望我,我一直記在心里,永遠不會忘記。退休以后,就一直想著怎么回報那些曾經幫助過我、關鍵時刻關心過我的人。
兒女們也有跟我們一樣的性格,一樣的品德,總是愿意為別人著想,甘于吃虧。因為這樣,他們人脈廣泛,朋友圈廣大,工作生活都很順利。由此我想到,孫輩們也一定會這樣做人。
深入思考一下,這種總是為別人著想的性格和品德,是怎么來的呢?對于我,那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結果。對于兒孫,當然也源于家庭教育,主要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所謂潛移默化,體現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時時處處。曾經聽到一個朋友談到他家的孩子,八九歲了,吃什么都是自己優先,根本想不到別人。我想這樣的行為與大人的教育一定有關。
為別人著想,對于我,是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美德。為別人著想,就是心中裝著他人,是無私無我,或者是舍己為人。因為總是為別人著想,我收獲了朋友,收獲了寬容,收獲了理解,收獲了贊譽,同時也收獲了強烈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聽雷鋒王杰的故事,一生都是以雷鋒王杰精神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雷鋒王杰精神的實質就是舍己為人。我最敬佩周恩來,周恩來一生都是為別人著想,一心為公,舍己為人。舍己為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一輩輩傳承我們的民族美德。
我完全有理由預期,孫子長大了,一定會孝敬父母,孝敬爺爺奶奶。一定會像他們的祖輩一樣,總是為別人著想,舍己為人,根本不會自私自利,損害他人。他們也一定會把這樣的精神一代代傳下去。